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訪「晉江經驗」:晉江「一家人」

尋訪「晉江經驗」:晉江「一家人」

在福建晉江市北部黃金地段,有一處名為「綠洲」的生態公園,總佔地約450畝,植被鬱鬱蔥蔥,四處鳥語花香。對這個公園,晉江市民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這一地塊原本有著可觀的商業價值,但晉江市政府不僅堅持不做商業開發,還追加1.8億元財政投入,在這裡進行「綠肺」建設。公園裡有一片名為「同心林」的樹林,植物全部由新老晉江市民共同認種認領所成。

堅持全面發展,共建共享,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晉江經驗的核心內涵。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晉江,聚集了100多萬外來人口,與本地戶籍人口相差不多。「綠洲」生態公園裡的「同心林」,寓意著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新老晉江人作為「一家人」,攜手共建美麗晉江,共享晉江發展成果,走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路。

扛著一個縫紉機頭來,成為「美麗晉江人」

福建柒牌集團有限公司職工周愛華是江西九江人,幾十年來,他在晉江書寫了一段傳奇故事:上世紀90年代初,他扛著一個縫紉機頭從農村老家到晉江英林鎮打拚,如今已獲評福建省勞動模範,併入選首屆「十佳美麗晉江人」。

「這裡的服裝廠真多!」這是周愛華剛到英林鎮的第一感受。在簡陋的廠房裡,周愛華和300多名工友生產的夾克、西裝銷往全國各地。彼時,晉江經濟正從「家家戶戶冒煙」的行業初期發展,開始邁向創品牌的新階段。英林鎮也成為晉江服裝企業的搖籃。以若干間簡陋的廠房為起點,英林鎮在縫紉機的運行聲中迅速成長,一起成長的還有周愛華和他的工友們。

從掌握製作一件成衣的全部手工工序,到熟悉流水線上的每一道流程,周愛華不放過一針一線的細節。在與機器的「磨」與「合」中精進技藝。2008年,周愛華憑藉紮實的縫紉技能獲評省勞動模範,而晉江本地的柒牌、安踏等服裝品牌也開始成為知名品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入廠20多年,廠址變遷過4次,在地理坐標的更迭中,周愛華也經營著自己的生活,不斷融入小城晉江。1995年,周愛華和同在柒牌工作的江西老鄉結了婚,兩人搬進了集團提供的電器齊全的「夫妻房」,在晉江有了自己的小家。

「從進入柒牌的第一天起,公司老闆、管理人員還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都沒對我區別相待。20多年來,我是和柒牌、和晉江一起成長起來的。」周愛華告訴《工人日報》記者。2011年4月,他被評為「十佳美麗晉江人」,成為百萬「新晉江人」的代言人之一。現在被問起自己是哪裡人,周愛華總會自豪地回答,「我是晉江人。」

周愛華的傳奇只是100多萬外來人口的一個縮影,在晉江發展的「小城故事」里,每一位「百萬分之一」都是不可替代的主角。晉江在發展中努力做到「同城同待遇」,明確提出要讓新晉江人「進得來、留得住、融得入、有奔頭」。

在這裡,本地人外地人一個樣

本地人外地人一個樣,晉江的承諾並不是一句空話。

1999年,福建省勞動模範、晉江佶龍機械公司鉗工,貴州人任達樹第一次踏上了晉江的土地。晉江的「拼」勁兒,也點燃了他的內心。在那段打磨提升技能的奮鬥時光里,他常常枕著已經被翻爛的機械自學書本,睡在工廠的車間。

2015年8月,任達樹在泉州市機械裝備職工技能競賽中,獲得鉗工技能競賽第一名。「正是因為當初那股學習的『鑽勁兒』,今天才能吃上技工這碗飯。」他感慨道。

晉江在發展中不斷調整思路,提出打造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品質之城。近年來,晉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美麗生態環境,也讓任達樹下了紮根於此的決心。最近,他一有空就去看房,打算在晉江買套房子,把在貴州銅仁的妻子和孩子接來團聚,這樣一家人就真正在晉江紮根了。

為了吸引人才,晉江採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柔性引才戰略,其《優秀人才認定標準》在全國縣級市尚屬首份。這種以事業、待遇、感情和環境留人的效果,在任達樹的身上得到印證。

任達樹擁有鉗工高級技師資格證書,根據《優秀人才認定標準》,取得「國家一級職業資格的技術人員」屬於第四類人才,不僅每月有2000元工作津貼,在購房時還可享受10萬元的購房補貼。

不僅買房,還打算落戶,任達樹有了這樣的想法,實施並不難。晉江實行的是「戶籍全面開放」。在辦理居住證時,他就親身感受到過這座城市戶籍辦理的高效便捷。準備好相關申報材料後,他只跑了一次晉江行政服務中心,就辦好了可享受30項市民待遇的居住證。

在子女上學的問題上,任達樹也沒有犯過難。他的小孩是在晉江上的小學,而且是就近入學。晉江全市公辦學校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零門檻開放,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晉江本地學生一樣的就學升學權利。如今,晉江的外地學生已達21.26萬,佔在校生的59.79%。來晉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定點校已達279所,佔全市小學的96.53%,基本實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全覆蓋。

在晉江磁灶鎮大埔村,村黨委書記吳金程對《工人日報》記者說,在該村小學597名小學生中,外來工子女就佔了近400人。

在2007年,晉江市委市政府就對來晉務工人員做出「三不」承諾:不讓任何一名在晉外來務工人員,因企業惡意欠薪而蒙受損失;不讓任何一名在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不了學;不讓任何一名在晉外來務工人員維不了權。這樣的承諾當時在全國尚屬首創。

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說,晉江的發展離不開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建,而發展成果也會一起共享。晉江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正在加快人的城鎮化,努力打造「本地人留戀,外地人嚮往」的品質之城。

有「城」有「人」更有「業」

應該說,晉江是包容的。這樣的發展思路既與晉江歷史上形成的包容文化有關,也與一直以來晉江圍繞人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密不可分。

劉文儒說,晉江的發展離不了外來人才,晉江能吸引眾多外來人才紮根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一直以來,晉江發展秉承的是「讓本地農民市民化,讓外來人口本地化,讓城市農村一體化」,堅持共建共享,全面發展的思路。

事實證明,這樣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在晉江取得了成功。早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晉江的城市建設有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階段,正是新老晉江人的共同努力,使建設生態晉江成為新老晉江人的自覺追求。

鳳竹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澄清並不是晉江本地人,在晉江打拚多年,被授予福建省勞動模範。

陳澄清經營的企業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十分重視排污治理,在行業生態環保意識並不強的時期,他專門從北京請來專家進行相關評估。在完成評估後專家對他說,如果這個廠不重視排污,長此以往會造成晉江城區部分河水的污染,而上馬相關排污技術設備需要不少投入。

陳澄清頂住了壓力,毫不猶豫選擇了上馬高級排污技術設備。為了不讓這個容納他奮鬥的城市河流受污,在規定範圍外,他加倍增加了排污投入,使得企業排污效果遠超國家標準。

正是在這樣的自覺下,如今,晉江623家石材加工企業集體退出,66家皮革加工廠整合成4家規模化皮革企業,建陶企業全部使用天然氣替代;實施全流域治理,33條河流一河一長,建立污染源銷號機制……2016年,晉江年平均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26%;33條河流中的22條消除了黑臭,4條達到Ⅴ類標準。

伴隨新型城鎮化推進,晉江市面貌也煥然一新。

夏夜,晉江五店市街區流光溢彩,南音、木偶戲、高甲戲等非遺劇種散落在街區各處場所進行表演。現代與古典,流行時尚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美輪美奐,令人流連。晉江人把這裡當作城市的「會客廳」「後花園」。

之前,這裡還是城鄉接合部,在城市化過程中,這一區域曾面臨重建拆遷的處境。由於保留著眾多紅磚古厝、中西合璧的番仔樓與西洋建築,能集中反映閩南地區特有的民居風貌。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對這裡進行合理處置,考驗著晉江的智慧。

經過考察調研論證後,晉江市政府牽頭,以市場為導向引入企業進行運營。在改造中,以人為本,堅持就地安置,創新機制改造了這一方古建區成為市區一部分,並且對原住戶就近安置、本地就業。

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聯合基層工會主席庄怡玲,從小就生活在這裡,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經過就地安置後,她成為公司職工,常為遊客講解位於這裡的庄氏祠堂。守著祖先祠堂,結合自身經歷,庄怡玲說,晉江的新型城鎮化,不僅有「城」,而且有「人」,更有「業」。「我們這裡,本地人外地人一個樣,城市農村一個樣。作為晉江人,真的覺得很幸福。」

來源:工人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人日報 的精彩文章:

最新!30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將制定修訂!
已超20000人提意見!最快10月1日起,新的個稅起征點有望執行!

TAG: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