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的續集,會拍些什麼?
上映6天,票房高達16.4億!不說大家就能猜到的電影《我不是葯神》連日來引起全民熱議。
那句「誰家還沒個病人?!」看哭了多少人?
影片中,多少人眼巴巴地等著更便宜的葯救命?又有多少人因為吃不起葯,最終輸給病魔?
電影取材於多年前的真實事件,如果把電影中的情節比作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前世」,那麼時至今日,這類患者的「今生」又過得如何?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下簡稱慢粒白血病)是一種相對少見的惡性腫瘤,大約佔所有癌症的0.3%,占成人白血病的20%。如果不經過合理治療,疾病很快會由慢性期轉變為加速期和急變期,最終死於嚴重的感染或者出血。
2001年,格列衛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上市後,給慢粒白血病患者帶來了希望。但是,現實中高達23500元/盒的正版藥品,按照正常服用頻率一個月一盒,一年需要花費28萬多元,這個費用,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對大多數家庭而言,都承擔不起。
電影的結局告訴大家,格列衛已經納入了醫保,患者吃藥有了保障。沒錯,這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今生」的開端,有國家政策的庇護,還有慈善機構和格列衛全球患者捐助項目(GIPAP)註冊醫生們,都在默默地守護著他們。
今年24歲的小齊是一直跟著省醫血液內科主任醫師張茵治療的慢粒白血病患者。8年前,小齊被確診患了慢粒白血病時,還在上初三。獨自撫養她長大的媽媽得知這個消息後,瞬間感覺天塌了,哭得撕心裂肺。
張茵告訴小齊的媽媽,慢粒白血病是有特效藥可以治療的,絕大多數患者只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是能「管理」好疾病,「與之共存」的。小齊在張茵的幫助下,成功獲得了格列衛項目援助,並聽從醫囑,回家正確服藥。
小齊服藥之初,張茵無論白天的工作有多忙,總要擠出額外時間,通過電話督促她每天按時服藥,教她正確應對身體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叮囑她定期查血常規、檢測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
慢慢地,小齊的身體狀況逐漸穩定,她依然可以坐在教室里好好學習,享受青春,恢復正常的生活。
時光荏苒,8年一晃而過,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已經是小齊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對張茵的稱呼早已從「張醫生」變成了「張阿姨」,從小到大,她只要身體出現不舒服,哪怕是與血液疾病無關的頭疼腦熱,也會打電話尋求張茵的指導和幫助。
如今,小齊已經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正在張茵的指導下停葯備孕,期待著能早日迎來愛情的結晶。
張茵負責管理的慢粒白血病患者有200多名,他們來自省內各個地市。無論是在查房、坐診、開會,還是周末、休假,她都能接到慢粒白血病患者的諮詢電話,或詢問複查結果,或諮詢用藥,或需要開導,或需要鼓勵……
與全國的格列衛全球患者捐助項目(GIPAP)註冊醫生一樣,省醫血液內科的這些醫生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和精力,志願成為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家庭醫生」,指導用藥、督促複查、進行心理輔導、開展科普宣教……
他們一直盡著醫者的職責,為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健康默默努力著。正是因為如此,絕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像小齊一樣,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生活平凡又幸福。
從接受命運的「前世」到催人奮起的「今生」,始終有醫護人員與慢粒白血病患者並肩作戰,朝著希望,共同前進。
文:梁雅瓊


TAG:河南省人民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