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1個被稱為「井底之蛙」的人是他,老百姓立廟祭拜他1400多年

第1個被稱為「井底之蛙」的人是他,老百姓立廟祭拜他1400多年

有一個成語叫做「蓋棺論定」,意思是一個人死了之後,一生事業由此終結,至此才能給他這一輩子做出個公正而全面的評價。而現實中,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蓋棺而論不定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事人的人性複雜性,史實的湮沒或扭曲,乃至評價者的出身與立場,都會影響到對一個人的最終定論。非黑即白,非善即惡,這種簡單的兩分法,遠遠不能適用於所有歷史人物的評價。

東漢初年有一個人,就非常難以評價。有關他的評價引發的爭議,從東漢一直到現在。東漢皇帝劉秀和大臣們,當年對於公孫述的評價就不一致。而從唐朝到宋朝、再到明朝、清朝,因他引發的爭議更是波瀾起伏。由於他一生經歷的複雜性,始終未能有個公認合理的評價。此人就是東漢初年、割據西蜀的成家國皇帝公孫述。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皇權,激起劉氏皇族和天下臣民的強烈不滿,大規模的內戰和農民起義,如同燎原烈火一般熊熊不止。各派豪強割據一方,又到了皇帝的高產期,大大小小的「皇帝」們像模像樣登基坐殿,稱霸一方,彼此之間連年征戰,中原大地陷入混亂不堪之中。

而與戰亂中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遠離中原腹地的西蜀益州一帶,也就是日後劉備稱帝的那個益州。大軍閥公孫述敏銳地意識到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搶先下手佔據了益州之地。益州有山川屏障之險和蜀道之艱難,中原各派武裝鞭長莫及,於是被公孫述當成了立國基地。近兩百年後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隆中對,其實是借鑒了公孫述的主意。

在劉秀的東漢開國戰爭緊張進行之時,公孫述遠離是非之地,一直未受波及,關起門來舒舒服服當了幾年太平天子。到了建武十二年,劉秀掃平天下後登基稱帝,終於騰出手來,要打公孫述了。劉秀不愧是仁義之君,胸懷四海,他對公孫述並無惡感,在信中他先聲明,公孫述並非亂臣賊子,還尊稱他為「公孫皇帝」,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當早為定計,可以無憂。天下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思」,想和平解決西蜀問題。

公孫述仍然心存幻想,想保住這一塊獨立王國,用刀槍回應了劉秀的善意。雙方開打後,公孫述根本不是雄才大略的劉秀的對手,兵敗身死。《後漢書》記載,負責征剿公孫述的東漢名將馬援,輕蔑地稱呼公孫述「井底之蛙耳,而妄自尊大」,對他困守西蜀胸無大志的行為極為不屑。《莊子》中首創「井蛙」一詞,而這次是「井底之蛙」首次被直接用來稱呼某個具體人物,公孫述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一個被稱作「井底之蛙」的人。

公孫述雖然被比作井底之蛙,但在老百姓中,他的口碑極好。因為在他割據西蜀的十餘年間,保境安民苦心經營,對外多次擊退外敵侵擾,對內則廣行仁政,輕薄徭役愛惜民力,使得西蜀成為戰火紛飛的亂世中僅存的一塊樂土,老百姓們得以免遭戰火流離之苦,安享太平,對公孫述滿懷感激之情。

公孫述死後,老百姓們自發在白帝城修建了一座廟,供奉他的塑像。因為他曾自號白帝,這座廟也被稱作白帝廟。光武帝劉秀胸懷寬廣,並未介意,使得白帝廟得以倖存下來。老百姓們世代在白帝廟前祭拜,懷念這位善待百姓的失敗英雄。白帝廟香火不絕,整整持續了一千四百多年。直到一千四百多年後的明朝正德年間,新任四川巡撫林俊,毀掉了公孫述塑像,改為東漢大將馬援,後又被改為祭拜劉備諸葛亮。公孫述至此被鳩佔鵲巢,漸漸被百姓們淡忘。

林俊拆毀公孫述塑像的理由,是因他是對抗皇帝的「亂臣賊子」,故而「毀其像,易其額」。林俊此舉在當時就引起很大爭議,再次惹起了持續數百年對公孫述的評價之爭。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就認為,是馬援一句井底之蛙的評價,毀掉了公孫述的形象,認為馬援的論點「不亦誣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五代十國時期,一武將到郭子儀墓前幹了1件事,成了千年笑柄
曹操對關羽恩重如山,關羽卻不願跟隨他,原來曹操辦過1件齷齪事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