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蕃尼古道上的大唐使者

蕃尼古道上的大唐使者

原標題:蕃尼古道上的大唐使者


王玄策是一位使者,他與玄奘生活在一個朝代——唐朝。有人認為他其實可以與玄奘齊名,史書記載卻不過寥寥百十字;他是洛陽人,卻在相隔千里萬里的雪域高原上留下了點點蹤跡。誰也不曾想到,千百年之後,偶現一處碑文,讓這位沉寂的人物重新進入歷史的視野。


流傳最廣的是王玄策多次下吉隆出使天竺的故事。關於王玄策早期的事迹史書上幾無記載,直到643年(貞觀十七年),王玄策作為副使,跟隨大唐使團出使天竺,才有零星著述。使團沿唐蕃道-蕃尼道,途徑邏些(今拉薩)、尼婆羅(今尼泊爾),最終到達天竺(古印度)。從陽春三月到冷冷冬日,大地蒼茫,長路漫漫,走過繁華的街道,穿越邊塞滾滾風沙,翻過一座座高聳入雲的雪山,護送使團到達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在唐初,由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的天竺而建立的。摩揭陀國國王戒日王時期與大唐交好,互有使團往來。此番王玄策一行到達天竺之後,受到了戒日王的優待。

有人說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天竺,也有說是四次。普遍認為王玄策的行跡是經唐蕃古道輾轉蕃尼古道,最後達到天竺的。吉隆溝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所轄的吉隆縣境內。在這裡,一道碧綠的幽谷向雪山深處蔓延而去。這條溝谷深又長,海拔僅有2000多米,一路延伸到山另一邊的尼泊爾,貫穿整條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一條天然通道,古人稱為「天賜之路」,後世則稱之為「蕃尼古道」。蕃尼古道是吐蕃王朝與尼婆羅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千百年來,無數歷史在這裡上演:尺尊公主從這裡入藏,蓮花生大師通過這裡來到西藏傳教,滿清時期這裡開展了一場反侵略的自衛反擊戰……


關於王玄策的故事著述最多的是在647年,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天竺之時。當時戒日王在恆河溺亡,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中。誰知權臣阿羅那順伺機僭位稱王,驅逐瓦解原王室,社會動蕩,人們紛紛抱怨不已。時值五月,王玄策使團抵達摩揭陀國,阿羅那順發兵拒使團。王玄策一行只有三十人左右,寡不敵眾,被阿羅那順擒獲,使團所攜帶的物資均被扣押。王玄策心想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已迎娶尼婆羅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關係正值「蜜月期」,若能尋著機會逃脫,一定能向吐蕃和尼婆羅搬來救兵。於是,王玄策尋找到了機會,到達吐蕃西境,以書求助。松贊干布知道後,立即派了精銳1200人,尼婆羅派遣了7000餘人。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親率聯軍,用「火牛陣」、雲梯、火攻、謀略等中原傳統兵法大敗「不可戰勝」的天竺象軍兵團,俘獲了阿羅那順。在幫助天竺原王室恢復秩序後,王玄策一行攜自願面聖謝罪的阿羅那順凱旋東歸。唐太宗高興極了,加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據傳王玄策回到大唐後,編撰了《中天竺國行記》,將當時五天竺諸國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勝、宗教、文化、政治、經濟、社會風情等, 一一進行詳細地記述。不過他的書在宋代以後就遺失了,今天只剩一些片段。龍朔元年之後,再無任何關於王玄策的文獻記載和歷史線索。


圖為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勒鄉的茶葉。攝影:趙耀


王玄策出使天竺,加強了中國和喜馬拉雅山南亞諸國的友好往來。蕃尼古道作為茶馬古道的延伸,茶葉隨著絲綢、瓷器、紙張、麝香等進入南亞一些國家。到7世紀末,造紙術經吐蕃、尼泊爾傳入天竺,結束了印度用白樺樹皮、貝葉書寫的歷史。期間,從印度輸入大唐的除了佛教文化外,還有寶石、珍珠、棉布、胡椒等物資,以及蔗糖、天文、建築、醫學、繪畫等技術。


1990年,在西藏自治區吉隆縣一處峻峭的懸崖邊上,眾人拭去崖上的千年酥油,拂去歷史的塵埃,「維大唐顯慶三年,大唐馭天下之……!」崖上刻的字跡凸顯,「大唐天竺使出銘」,恍若隔世……(中國西藏網 文/胡瑛)


(責編: 於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的精彩文章:

他們的名字,是「紅一連」官兵永不忘卻的紀念
【環視聽】黃亞洲心中的「紅船」(下)

TAG: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