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旦復旦兮●華夏貴族的教育與消亡》

《旦復旦兮●華夏貴族的教育與消亡》

一對父子帶走的時代

一九一八年十月七日(戊午年民國七年農曆十月初七),梁濟先生在他六十歲生日的前三天自沉於北京凈業湖(積水潭)。

梁濟在捐生前夕,問他的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兒子的回答沒有留住中年的父親。

七十年……過去,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一九八八年六月廿日,兒子梁漱溟面對正午的陽光一息尚存。九十六歲的「中國最後一位大儒」斷斷續續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隨即溘然仙逝,時十一時三十五分。這一對父子分別帶走了兩個時代:梁濟帶走的是帝王時代,梁漱溟帶走了轉型中的啟蒙時代。梁濟死後幾日之內,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發表評論梁濟之死的文章於《新青年》上,《新青年》的時代將大放異彩!

梁濟死前一年,二十四歲的梁漱溟成為北京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無文憑教授。梁濟死後,梁漱溟在五十三歲時為其父蓋棺定論:「先父以痛心固有文化之澌滅,而不惜以身殉之。捐生前夕,所遺敬告世人書,其要語云: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存否,雖非我一人之責,然我既見到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後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立國之必要——國性蓋指固有風教。」

——文化之澌滅!

「澌,死也」「死,澌也。人所離也,從歹,從人。」(《說文解字》)

「死」的部首導源於「歺」部。「歺」象形於(人與動物)肩胛骨的殘塊。

「夕」上方加一「卜」字,這是「貞卜之骨」,不用於貞卜的骨頭,是「屍」。貞卜是遠古以來文化全體的標誌,意味這是一整全的、有測驗、預言命運之功的文化運作及其儀式——文化整體尤同於宗教!「死」,上古特別指示有文化的人或人的文化從地球世界的消失。這個儀式是:取下亡者的肩胛骨殘塊,用斧(象形為「斤」),刮下骨上之血(以為精氣),放置於竹篾編製的籃(象形為「其」)——精、氣、神、血和肉「各得其所(也是使用了斧「斤」)——然後向上天貞卜!——肉體之身血流於盡,澌也。——活人跪坐在故人旁邊請求上天安頓離世的靈魂——是謂「死」!

生者,其生對應的是「死「(人與文化的魂魄!)」。

二零一八,我們對應梁濟先生的魂魄,要在農曆十月初七。

二零一八,我們對應梁漱溟先生的魂魄,要在農曆五月初七。

該是我們貞卜未來的時候了......

地  址:昆明市北市區金色大道康園17-8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