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BBC紀錄片『搬演作假』?紀錄片之父早就用過這招了

BBC紀錄片『搬演作假』?紀錄片之父早就用過這招了

世界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1895年)誕生後的第27個年頭,人們又一次被真實影像震撼。

這一次的驚艷四座是享有「紀錄片之父」聲譽的美國紀錄片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帶來的。

「紀錄片之父」 弗拉哈迪

他創作了影史第一部紀錄長片——《北方的納努克》,更是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

但這部具有開創意義的紀錄片卻遭到了爭議:擺拍的橋段是不是違背了紀錄片的「真實」調性?

這樣的爭議BBC遭遇過:

《舌尖上的中國》遭遇過:

那今天,我們就從影史第一部紀錄長片開始,來聊聊紀錄片「擺拍」這件事。

1

爆紅和爭議

《北方的納努克》作為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它的鏡頭直接對準了愛斯基摩人首領納努克一家的日常生活

《北方的納努克》海報

上映日期:1922-06-11

片長:79 分鐘

吃喝拉撒睡,與白人交易,下海捕魚,灶火烹飪,建築冰屋,生吃海豹等一系列北極圈的「嚮往的生活」。

這種拍攝模式在當時很流行,人們熱衷於將北極、南極甚至非洲土著居民的生活製作成影像。

於是這部拍攝於1922年的紀錄片,「生逢其時」、一炮而紅

納努克

當時還是個無法區分電影、偽紀錄片和紀錄片的時代,而《北方的納努克》的確就是身處其中的一個模稜兩可的異類,並且直到現在仍被冠以「世界上第一部紀錄長片」的名號。

然而實際上,片中還是有很多「做戲」的成分

隱瞞納努克用獵槍狩獵的事實,刻意表現愛斯基摩人的傳統魚叉狩獵法

但其實,當時的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

為了讓弗拉哈迪拍攝到原始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捕獵海象。

納努克正在使用魚叉捕獵海象

為了拍攝冰屋內納努克一家清早起床的場景,去掉一半冰屋用於採光

納努克一家人不得不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裡表演起床。

納努克一家人起床場景

「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的創作中。

然而正是這樣的擺拍和場景重現的手法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2

弗拉哈迪對愛斯基摩人的執念

1922年的這部《北方的納努克》其實並不是弗拉哈迪第一次將鏡頭對準廣袤的荒蕪之地。

早在1910年,他就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地處的荒涼的哈德遜灣進行過探險。

弗拉哈迪在拍攝中

很快,他就對未開化的土地和淳樸的原住民產生了興趣

1913年,他帶上攝影機,自掏腰包去紐約學了三個星期的電影攝影。

1914年至1915年,歐陸「一戰」打得正酣的時候,弗拉哈迪躲到了愛斯基摩人的地盤,厚著臉皮跟拍了他們的生活。

弗拉哈迪和孩子們

到了1916年,弗拉哈迪帶著膠片素材回了家,開始測試放映(就是現在的「點映」),結果一夜爆紅,受到了觀眾的追捧。

然而,馬大哈的弗拉哈迪在一次抽煙時,不小心引起了一場火災,導致30000英尺的膠片葬身火海。

就是要邊抽煙邊看片

後來得到法國皮毛商的贊助後,他再赴北極拍攝了16個月,重新選材,拍攝完成了愛斯基摩人「納努克」一家的生活。

雖然一開始,弗拉哈迪只是毫無頭緒每天拍攝北極圈裡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但在對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有了充分了解後,他開始知道這部紀錄片究竟想讓觀眾看到什麼——

力求逼近甚至還原最真實的愛斯基摩人的世界。

3

影響了幾代人的紀錄片「真實再現」手法

弗拉哈迪拍攝時的「搬演」行為和其特別的紀錄片真實觀引來了不少批評。

批評者認為紀錄片應當是在被攝對象不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進行拍攝,過度排演只會違背紀錄片的類型原則,並在真實性上大打折扣。

而弗拉哈迪則認為,在電影創作當中,創作者應該更加積極主動,而不是真的作壁上觀,所以應該將真實的生活場景與主題創作意圖設想結合起來。

實際上,弗拉哈迪並沒有在情節上大動干戈,納努克一家的日常生活狀態和真實相比也並無二致。

弗拉哈迪只是巧妙地將這些素材編排在一起,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後來,弗拉哈迪這種「擺拍」觀念和「搬演」的手法也在之後紀錄片的創作中被廣泛使用

比如BBC

《人類星球》拍攝時,當時居住在平地的居民,為了配合攝製團隊還專門搭建了樹屋,並且還去樹屋裡「表演」了一段生活場景。

《人類星球》截圖

《冰凍星球》里,北極熊野外生小熊的畫面其實是在動物園拍的,連所謂的雪屋都是人工搭出來的。

《巴塔哥尼亞:地球的隱秘天堂》,裡面的火山爆發也是合成的。

《巴塔哥尼亞:地球的隱秘天堂》截圖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概念——紀錄片的「真實再現」

真實再現包括三種手法:重演、扮演和運用相關鏡頭。

(目前使用電腦特技製作動畫也被部分從業者視為真實再現的範疇。)

重演,即搬演,就是請當事人重演發生過但是當時沒有被拍下來或者很難及時捕捉到的鏡頭。《北方的納努克》和BBC部分鏡頭即是採用該種手法。

扮演,即無法找到當事人(或當事人已經過世),而找演員來扮演當事人以及當時現場發生的狀況。歷史人物類紀錄片便經常採用這種扮演手法。

《藝術的力量》講述的藝術家們,全部由演員扮演

運用相關鏡頭,就是利用照片、歷史影片、視頻資料等來表現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二戰全史》中運用的歷史照片素材

那麼,就有人要發問了,「真實再現」是不是作假?「搬演」手法會不會讓紀錄片不再真實?

DOCO君認為,為了還原真實事件的「搬演」是出於藝術效果考慮,可以支持;但是如果毫無根據「搬演」甚至篡改,那就是作假無疑,無法贊同。

「絕對真實」是無法實現的,現實是歷史的延續,而歷史沒有絕對的真實。

真實再現手法和紀錄片的紀實語言沒有原則上的抵觸。

真實再現是迫於無奈之下的選擇,從本質上講,真實再現手法和紀錄片的紀實手法都是為了真實而存在的。

紀錄片人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遵循歷史事實,運用真實再現手法也要以「事實」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

從《北方的納努克》到現如今的紀錄片,我們不難看出創作手法的多樣化,也不難發現更加大膽和創新的創作觀念。

然而最終的一道紅線,便是紀錄片強調的「真實」

上個世紀的「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這麼做了,或許當時的他沒有想到,這部花費了他16個月精力的作品,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徹底改變了紀錄片的創作世界。

轉載授權或合作

請聯繫docokun

打賞DOCO君

為真實紀錄片注入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CO熱紀錄 的精彩文章:

BBC手把手教你美容美髮
世界盃今晚開鑼,最強紀錄片集錦幫你做看球攻略

TAG: DOCO熱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