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艦船製造50載,他把戰艦從紙上「送」入大海

艦船製造50載,他把戰艦從紙上「送」入大海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盛夏,長興島,驕陽似火。坐落於此的江南造船集團公司一派繁忙。巨大的船塢中,幾艘艦船已進入最後的調試交驗階段。

目睹這樣的熟悉場景,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張國新心中依舊振奮。這位從車床工人起步的造船專家,投身我國艦船製造事業近50載。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那一年,他走上了艦船監造崗位。這些年,他先後監造20餘艘軍民艦船,帶領團隊完成第二代驅逐艦建造任務,實現國產新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成功下水,見證了江南造船集團乃至中國艦船製造的快速發展。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張國新——

把戰艦從紙上「送」入大海

楊元超 李振華

盛夏,長興島,驕陽似火。坐落於此的江南造船集團公司一派繁忙。巨大的船塢中,幾艘艦船已進入最後的調試交驗階段。

目睹這樣的熟悉場景,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張國新心中依舊振奮。這位從車床工人起步的造船專家,投身我國艦船製造事業近50載。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那一年,他走上了艦船監造崗位。這些年,他先後監造20餘艘軍民艦船,帶領團隊完成第二代驅逐艦建造任務,實現國產新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成功下水,見證了江南造船集團乃至中國艦船製造的快速發展。

照片提供:夏榕澤、郭青松

「過去40年,我們一路奔跑,追平了與先進造船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

張國新有個習慣,只要出差到沿海城市,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到海邊走走,聞聞海水的味道,聽聽波濤的聲音。

小時候,張國新就特別嚮往大海。讀書時,老師在歷史課上講到,鴉片戰爭列強從海上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不知什麼時候,造船夢的種子在他的心中悄然發芽,張國新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造出先進的戰艦來保衛祖國。」

1968年,18歲的張國新走進江南造船廠,做了一名普通的車床工人。每天加工螺絲、螺母,雖然人在船廠,卻幾乎接觸不到船。張國新回憶那段日子:「當時就覺得現實跟理想差距太大了。」

然而,蒼天不負有心人。憑著優秀的工作表現,張國新被江南造船廠推薦到上海交通大學深造,他選擇了夢寐以求的船舶設計與製造專業。

機會來之不易。在大學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畢業返廠實習一年後,他走上了船舶監造崗位。

如果說設計師是在紙上為戰艦繪就宏偉藍圖,那麼監造師就是把紙上戰艦「送」入大海的人。在船舶監造崗位上,張國新每天不僅面對設計圖紙,還要負責物資和人員調配、協同工廠各個部門,事無巨細,件件都需上心。下班回到家,他依舊堅持「充電」,一本又厚又重的《艦船概論》和一本翻得卷了毛邊的英漢字典成為他的「伴侶」。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戰艦艇與國外先進戰艦有不小差距。1981年法國海軍「貞德」號直升機航空母艦和「福爾班」號護衛艦來華訪問。張國新走上兩艘戰艦,被寬闊的艦體和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所震撼。

他終於等來了大顯身手的機會。80年代中期,我國決定自力更生研製第二代導彈驅逐艦,首制艦的監造任務落到了張國新的肩上。

當時,國內還沒有建造過這樣的現代化戰艦,配套裝備涉及上千家廠商。張國新回憶:「當時壓力很大,如果搞不好,無法向領導和同志們交代,以後研製先進主戰艦艇的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張國新帶領團隊研究發現,按照現有的平面建造方法監造,新艦的質量和進度都無法保證。他大膽地提出了立體建造方法。這種全新的建造方法,對建造工藝和質量要求極高。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開展攻關,在國內大型水面艦艇的船體結構建造中借鑒民船設計成果,運用了全新工藝,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張國新參加了艦艇的每一次水面航行試驗。「有一次上船試驗,風浪特別大,我的五臟六腑快要吐了出來。難受歸難受,可心情很興奮,因為只有在這種惡劣的海況下,才能真正檢驗出戰艦的質量和性能。」張國新說。

進入新世紀,「中華神盾」等一批主力戰艦陸續問世。張國新帶領團隊在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上下功夫。他們總結出「一條半造船法」,讓產品可以分為若干建造階段,等時段、等節奏、流水化生產,使艦船的建造效率成倍提升。

2008年6月,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遷至長興島,生產能力較之前成倍提升。張國新自豪地說:「過去40年,我們一路奔跑,追平了與先進造船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

「船廠是艦船的母親,我們造的艦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一次,張國新對一艘即將舾裝下水的戰艦進行檢查,發現一處零件安裝質量不過關。他語重心長地對技術人員說:「我們了解一個造船人,是通過他建造的產品來認識的。船廠是艦船的母親,我們造的艦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講百年信譽,造一流艦船」的「江南精神」,早已融入張國新的血脈。

「你發現沒有,新型艦外觀線形特別平滑流暢。艦船一個大的分段,誤差不超過3毫米。」在一艘正在建造的某型艦船前,張國新向筆者饒有興緻地介紹造船的新工藝。

正是這不超過3毫米的誤差,曾讓張國新一連十幾天輾轉反側、一籌莫展。

「好艦要用好鋼」,這是張國新一直以來的質量追求。某型艦在建造時,需要採用一款特種鋼,這種鋼強度高、韌性好、耐海水腐蝕性強,但焊接後很容易發生裂縫。幾位經驗豐富的焊接專家紛紛請纓,卻一一失敗。

眼看就要影響新型戰艦的建造進度,張國新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他索性搬到工廠,與技術人員吃住在一起。在他的帶領下,技術人員試驗了上百種焊接方法,終於攻克了該材料的焊接難題。

通常來講,每艘艦船有數百個大小艙室。底層艙室空間狹小,又沒有通風系統,環境惡劣,員工只能躬身小心爬進爬出。江南造船集團公司裝配首席技師耿隆征說,為了檢查焊縫質量,張國新堅持每個艙室都要親身查驗,一艘船光「爬艙」距離就達到幾十公里。

上世紀末,採用智能製造技術成為國際造船工業的潮流,國外部分船企基本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而我國船企仍以機械化、半自動化為主,在打磨作業等環節,仍然是手工操作。

「人控質量的傳統做法很難適應新型戰艦的建造,對焊接質量的管控必須升級換代。」在一次建造工藝分析會上,張國新提出了運用科技創新提升建造質量的想法。

張國新團隊通過焊機聯網建立龐大的資料庫,用計算機測算和控制每一個焊接工作點的參數。在焊接過程中,電流、電壓有絲毫差錯,系統就會自動報警,中止工人操作。「全國技術能手」陳景毅興奮地說:「『機控質量』實現了船體的精密製造,真正把新型戰艦打造成毫米級工程。」

熟悉張國新的人,都知道他有句口頭禪:「決不讓建造技術難題成為裝備性能瓶頸。」近年來,張國新和他的同事們不斷攻關,接連創造出多項推動工藝革新、提升建造質量的新技術,用「江南精神」打造出了令人驚喜的「江南速度」。

「和船在一起、想造船的事,讓我有一種踏實的感覺」

張國新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被譽為「造船工程師的搖籃」,大師巨匠燦若繁星。

張國新記得,在一次交流會上,「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提出科研人員必須隨身攜帶「三面鏡子」——擴大視野的「放大鏡」、放大信息的「顯微鏡」和鑒別真假的「照妖鏡」。

張國新欽佩黃旭華「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也在堅持」的精神品質。這「三面鏡子」也成為他為國鑄艦的標尺和信條。

生活中,張國新習慣身著藍色的工裝,在施工現場與技術人員和工人打成一片。「和船在一起、想造船的事,讓我有一種踏實的感覺。」張國新說,他心中的造船情結,讓他一輩子也離不開船。

大學畢業後,學校領導動員他留校任教,他割捨不下心中的「造船夢」,毅然回到了他熱愛的造船業。到了江南造船廠,張國新迅速成長為骨幹監造師。這時,外企拋出「橄欖枝」,以豐厚的薪水和誘人的職位邀請張國新入職。張國新思前想後,為了軍工人為國鑄艦的那份使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結束一天的工作,吹著海風,讀上幾頁書,是張國新一天難得放鬆的時候。

走進張國新的家,彷彿到了一個微型圖書館,書櫃中擺滿了歷史人文、科學技術、工程工藝等方面的書籍。「知識改變命運。」張國新說,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讀書能使人進步,也能帶來快樂。

愛讀書的張國新,時常會感到「知識恐慌」。為了更好地掌握國外造船業發展動態,能夠與國外專家學者順利交流,他自學英、德、日等多國語言,又在50多歲時自學了計算機編程。

「造軍品,不僅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豐富的艦船知識,還要有複雜工程的協調能力,監造崗位數十年的錘鍊,為我打下了堅實基礎。」張國新說,江南廠的造船人才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年輕的「江南人」大多有高學歷,但每次與年輕人交流,他都不忘叮囑年輕人要加強學習。

讓張國新感到欣慰的是,一批專業素質過硬的中青年監造師已經成長起來,成為監造隊伍里的生力軍。

張國新對造船事業近乎痴迷,對家人卻有深深的歉意。讓母親看看自己造的艦船,是張國新心中未能實現的願望。母親彌留之際,張國新正帶領團隊對某新型艦進行攻關,每天早出晚歸,直至母親去世。這個沒能兌現的承諾,成了他永遠的遺憾。

張國新與妻子感情甚篤。某型艦試航在即,妻子突然病倒。為了保證裝備如期服役,他毅然選擇隨艦出海。3個月的試航順利完成,張國新迫不及待地趕回家看望妻子。妻子看著他新添的白髮,心疼地說:「你回來了,我也能下床了。」

從青蔥少年到花甲老者,張國新一生看淡得失,一心只為造船,「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完美詮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建黨97周年,讓我們一起聆聽軍校學員的入黨故事
中俄邊境文化季啟動 第3屆跨境1+1馬拉松成亮點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