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勇昭:在大宗商品領域打造供應鏈服務平台

李勇昭:在大宗商品領域打造供應鏈服務平台

——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勇昭

這裡跟大家來談一下我們對大宗商品領域的探索和一些想法。即依託儲運優勢,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管控水準,創新業務模式。

新時代呼喚新產品

新時代呼喚新產品。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現在已經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是怎麼樣整合優化、提升質量。我們國家最大的特點就是14億的人口,我們的特色之路就是以實體經濟為主。十九大其實是提出了一個長遠的規劃,就是從2018年到2049年,三十多年實體經濟都會在我國持續發展而且存量巨大,這是一個事實。基於這樣的一個事實我們判斷大宗商品作為實體經濟的支撐,將保持巨大的體量。

大宗商品倉儲物流,作為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行業需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升級。其實這件事在二三十年以來一直在做,我們公司當時叫做儲運公司,代表當時物流兩個主要要素。2000年我們提出向現代物流轉變;2015年提出從物流企業向供應鏈服務轉化;2018年供應鏈已經成了社會的熱點。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84號文,明年還有示範單位,一系列舉措使它成為一個熱點,而且在2C端的特色領域出現了集物流、商貿、金融、數據服務於一體的供應鏈服務,京東和淘寶是其中的代表。

我們自己理解的儲運、物流、供應鏈的關係是互相包含的,儲運是基礎,擴展一下是物流,再擴展一下就是供應鏈,另外還有服務功能的擴展,還有技術含量的提升。

供應鏈的概念,從生產上游的零部件、原材料到產成品等等,一般來講都是這樣的一個鏈條。其實我們現在還有一個鏈條,我們叫它圈式供應鏈,這是中儲自己做的一個定義。比如,某個物流園區裡面有好的配套、位置、交通條件,包括政策、環境,包括各種各樣的服務,以及良好的商業氛圍,這是一個外部條件。內在呢?大宗商品首先是供貨方,還有次終端的服務商,因為用戶有各種各樣的個性化,是非標準的,通過次終端的服務商把這些非標準的需求變成了標準化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園區的組織者提供了一套叫做供應鏈的一體化服務,這個服務我們有四個方面:物流服務是基礎,交易服務是關鍵,金融服務是配套,信息服務是貫穿始終,同時信息服務也能成為商品。

新技術帶來新機遇

新技術帶來新機遇。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者可以後來居上,比如說十多年前跟線下的銷售體系那是微不足道,但是他為什麼能夠在短的幾年之內能夠快速的超越,實際上是商業模式創新。現在,世界的方方面面正在發生重大的改變,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一系列的新的技術,對社會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進行升級、改造、創新、變革。

以前我們講技術升級更多的是設施設備操作性從這個上面去講,現在要增加兩個,一個是感知類的技術,還有數據分析類的技術,但是這些東西都要有依賴新技術,加起來這些屬於技術升級類,技術升級的上面其實還有一層就是方式方法,包括模式創新、管理創新,但是再往上其實是思想理念的更新。所有的這些行為都要體現創造價值,這個價值包括資本、資產方面的價值,包括服務的價值,最後要提到經濟價值。

推陳出新

推陳出新,在大宗商品領域裡面,很難完全的靠一個創意就能夠打出一片天下,更多的基於過去的基礎,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推陳出新,最後實現產業升級。

在1995年前的模式是工廠到一級批發到二級批發、三級批發然後到零售商店,然後再到消費者。1995年以後加了連鎖超市大量進入中國,之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拾,雖然之前也有創新,但是沒有這樣的連鎖,沒有這樣的規模。1995年到2004年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標誌那就是京東和淘寶,他們商業模式就已經開始創立和生成。超市出來之後趨勢就變了,他的模式變成了一個工廠,直接加連鎖的零售渠道,就沒有一二三級批發了。到了新模式出來,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電商模式出來變成了工廠出來對應電商平台,而且這個平台一定要加上支付和融資,最後通過自己的物流公司送到了客戶的手上,這個變化非常快。這樣的一個變化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支付貨款和交付貨物的小,促進了快消品整體的效率。

大宗商品這個方式的變革也變,變革之前和消費沒有本質的區別,也是工廠出來,經過物質系統的一二三級的批發、物資部、省物資局、市縣物資局然後再到消費者。1992年以後,事實上已經沒有了典型的商業模式,如果勉強算的的話,我們創造了大宗商品進入市場,1992年我們在南京創造了第一個,將工廠和一級代理商加上貿易商整合到園區,後面是倉庫,前面是一堆商鋪,庫房改造的商鋪,大家在這個裡面形成了貨物和人的交織。這個模式到2012年走了二十年,這二十年當中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但是2012年以後我覺得受到了一個衝擊,我們曾經有1000多戶的前前後後的商場,這些年降到了兩三百戶,但是與此同時,在我們體系裡面發生了變革的單位逆勢增長,不光是戶數沒有減少,還在增加,而且增加的過程當中完成了自己的結構性的改革。後來我們建立了服務平台,這個服務平台可以說是物流、交易、金融、信息服務。

2C端的消費品交易模式,啟動晚、定局早,10年見分曉。行業內出現了「王者」行業秩序基本排定了沒了風口後進入者難以跨界階層晉級。2B端的大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啟動早,定局晚,20年依舊混沌,行業內的競爭至今難分勝負,未來已來,風口漸成,我深切的感受到就是這一兩年以來,大宗領域要出來,因為風口到了。

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基礎物流環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宗商品的物流現實特點跟消費品物流現實特點不同。大宗商品物流時效性不強,大宗商品操作相對簡單。大宗商品物流業務黏性不高。大宗商品物流環節固化資金。快消領域比如說他不太注重控貨,他注重你的交易習慣,如果你在多少交易當中是可信的,基本上我這個貨不用簽字就可以交給你,但是大宗不同,大宗商品領域需要向消費品領域學習什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已經做了梳理,包括國內的生產類企業,貿易商,國內的用戶,還有平台的物流企業,誰更適合來做這個工作?相對來說我們認為這種平台型的物流企業更有條件去做這個事情。

擔負歷史使命

創造價值,擔負歷史使命。我們是創造價值,來完成我們對社會,對行業所起到的使命。一是我們要把物流體系升級,從傳統的硬體技術的物流體系升級為智慧的服務體系。二是既要以物流體系為基礎,同時要為物流體系賦能,這樣才能形成基於硬體的核心的競爭力。

將來大宗行業,要依託儲運優勢,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管控水準,優業務模式。激活大宗商品在動產狀態的價值,降低大宗商品的社會交易成本,推動大宗商品產業的有序發展,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硬體體系和管控技術。

(本文根據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勇昭7月6日在「中國物流企業家夏季峰會」上的發言編輯整理,內容有刪節。)

本期編輯:崔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 的精彩文章:

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貨車ETC效應凸顯

TAG: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