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正規的拜佛姿勢及每個動作代表的意思拜佛姿勢圖解

正規的拜佛姿勢及每個動作代表的意思拜佛姿勢圖解

保持幾分啊實打實大阿斯達是的阿斯達阿斯達阿薩打算打愛上大叔

贊佛偈、念佛

佛光山梵唄團

00:00/00:00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詳,生起了一份莊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拜佛禮儀

拜佛時輕微低頭

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開發,故俯首反觀。我們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報,但被貪、嗔、痴、慢、疑等烏雲垃圾蒙蔽,開發謙恭的美德,才能撥開烏雲,現自身佛性光明,處處吉祥。

拜佛頭面接足禮

徹底放下「傲慢」的煩惱和自私我執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站立時要收下巴、

後頸貼衣領

人往外看時,下巴會不自覺地抬起而看不見自己,收下巴時才能返照自身,都攝六根,如果終日忙著反應外來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覺,將迷不知返。佛有「重頜」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追求諸已。

合掌垂手鬆肩

代表放下。放下煩惱、憂愁、緊張,若心有羈絆,則肩必聳起。肩放鬆,放下的同時,妄念也放下,萬緣放下,一心正念。

跪坐在兩足跟內側

徹底放棄根本執著,徹底降伏根本煩惱。另外對練習「跏趺坐」很有幫助。正如《首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坐定放鬆,狂心歇息。

俯首伸手迎接

伸手迎佛,代表背塵合覺,澄濁返清,與佛相應。保持俯首(不能中途仰頭),表一路恭敬,謙卑到底,才能與佛相應。坐定重心不動,表一路觀心,心神安定,不動不轉。兩肩拉開,含開心之意。

翻掌

(1)代表我要轉變自己的心境來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無保留地來供養佛。

(2)手心盡量翻平向上,勿傾斜,表示心氣平和。

(3)雙手如蓮,心開花開。手指柔軟而整齊,是因為心境放鬆,內在本具的力量從心中湧出。

握拳平貼地

(1)接佛後輕輕半握拳,代表接納佛光,領受佛教,歡喜信受。

(2)握拳又平貼地,代表領受佛教後,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拜佛姿勢圖解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併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第八.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

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

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

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

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

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

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複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聲明:五台山般若 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明日五月十三,叩拜五爺!
印光法師:如何廣積陰德?

TAG:般若五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