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團隊來到滬上平台 跨界合作助發展

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團隊來到滬上平台 跨界合作助發展

原標題:眼前這些時尚潮品,燃起人們對非遺手工藝未來的期待

最近,滬上知名高級定製中心外灘22號那座有著上百年歷史的紅樓里,迎來一群特別的參觀者——來自雪域高原四川阿壩的非遺手工藝傳承人團隊。他們不僅是來參觀學習的,未來更希望將自己創作的產品送到這個平台上。「美麗的大草原,天邊的若爾蓋,年輕的諾爾央,珍貴的氂牛絨!」站在上海外灘這個世界級的時尚地標位置,他們滿懷期待地喊出了自己的口號。

這些身著民族服裝、肩掛氂牛絨圍巾的非遺傳承人們,來自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主辦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阿壩織綉研修班)」。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為期一個多月的學習培訓,讓非遺傳承人與時尚設計師彼此攜手,也讓非遺手工藝找到前行的方向——重回生活、對接當下。

20多名來自四川阿壩的織綉傳承人交出了各自的結業成果:一件件融合傳統非遺手工藝與當代時尚文化元素的跨界產品,綴有斑斕藏羌圖案的氂牛絨材質時尚拎包、披風,融入色彩明艷、針線精細刺繡的玩偶、旗袍,拼著精心裁剪藏羌腰花帶的牛仔服……令人眼前一亮的這些作品,大有走通市場的可能,燃起了人們對於非遺手工藝未來的期待。

一提非遺手工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傳統或守舊,很難與時尚掛鉤。研習培訓計劃正旨在打破非遺給人們留下的刻板印象,探索傳統非遺手工藝與當代時尚元素的碰撞與融合。業界時尚設計師與阿壩織綉傳承人的跨界交流合作,碰撞出許多驚喜。最關鍵的是,「這次跟設計師們合作,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將非遺手工藝進行到底。」氂牛絨傳統紡織技藝傳承人足巴甲說出了同學們的心聲。

國家級羌綉非遺傳承人李興秀與跨界設計師李依蔓聯手創作了一件時尚華麗而又不失藏羌韻味的禮服。禮服的正面,採取優雅知性的抹胸設計,與當代人的審美極為貼合,其間穿插的非遺元素最令人眼前一亮。比如,禮服腰間融入的是獨特的藏羌勾綉技法,又如,設計師一改禮服常見的大擺,將尾部設計成直筒型,讓人不由聯想起藏服式樣的緊身包裙。「如果禮服的正面展現的是高貴典雅,那麼背部展現的則是濃郁的異域風情。我覺得背後一整片出來的時候,就像是藏族羌族的故事,古色古香的。」李依蔓說。最終,李興秀將當地最有特色的鳳凰、藍天、白雲、花朵一起添入禮服中,多種繽紛色調的衝撞一下子讓背部明艷起來。禮服背部的繡花並沒有一小朵一小朵成片地疊上去,而是大膽採用少而大朵的花奪人眼球。

一組簡約大氣又精巧別緻的氂牛絨手包,則是土布文創設計師應敏連同氂牛絨紡織傳承人足巴甲、索朗當周以及唐卡技藝傳承人申支足在研培班共同「開發」出的。為了凸顯跨界的融合,應敏在設計時以柔軟的氂牛絨材質為底,在其上拼貼了順滑的絲綢,二者相互輝映。色彩搭配上設計師只用了兩種顏色——低調的啞光棕中透著光澤感的金黃色。堆綉包的形狀採取時下流行的 「簡約」風,是線條利落的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應敏告訴記者,「我特意讓學員們在包上拼接出抽象的帳篷形狀,以貼合藏族使用氂牛毛織造帳篷的傳統。」在包上的絲綢之下,還連綴了一排飄動的氂牛絨流蘇。這樣的小細節給簡單樸素的手包增添了幾分靈動和生氣。

「非遺手工藝正是我們當代藝術重要的靈感來源。真正的非遺手工藝蘊藏著天然的淳樸和自然美,它展現的配色、構圖真的太精彩了,只有當地的傳承人最懂這樣的美。」承接此次研習的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告訴記者。在她看來,非遺手工藝高度凝聚了工藝匠人的辛勤勞動與智慧,展現了獨具一格的民俗風情,蘊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更多時尚元素的湧現,這樣的手工藝能被完整保存下來極不易。「我們不能丟掉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和文化瑰寶,非遺手工藝應該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走進人們的生活。」

「身邊越來越多設計師開始探索中國式的設計和美。美來自傳統,但許多手工藝顯得過時陳舊,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好,可能是他們的表現方式不對,沒有很好地轉化到我們生活中去。」章莉莉對非遺面臨的處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只有當非遺手工藝重回生活,它的生命力才談得上增強。「這僅僅靠繼承人的力量恐怕難以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於跨界,即設計師與繼承人需要合作聯手。非遺傳承人如果因為生計問題而放棄了傳統手工製作行業,那就太可惜了。我們希望為他們搭建起跨界合作的平台,幫助他們創新作品並批量生產投放市場,相信未來也一定會有更多更大的平台帶動非遺的發展和流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AI+」產業融合峰會在上海舉行
江寧溺亡女童7天無人認領!警方再發啟事!請擴散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