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醫向1000人以上的病人宣告過癌症 依然堅持推薦「第二意見」

名醫向1000人以上的病人宣告過癌症 依然堅持推薦「第二意見」

編者按

最近聽到周遭朋友患上癌症的消息增多。比從前多。我不懂醫學,也不知道怎樣才能出一點力、幫一點忙。在網路上看到癌症名醫森山紀之先生的訪談錄,談治療,也講述被確診癌症後的種種心理建設。其中人生哲理,不生病也值得讀一讀——這是我的讀後感。

森山紀之先生曾是日本(前)國立癌症中心(舊國立がんセンター)、癌症預防與檢查研究中心負責人,過70歲的老醫生,他診斷的癌症超過1000例。2005年獲高松宮妃癌研究基金學術獎、2007年獲朝日癌症大獎。

聽醫生宣告「癌症」之後的兩周時間,森山氏稱之「魔怔的兩周」。大多數的病人聽到「癌症確診」那一刻便停止思考,醫生接下來關於治癒的概率、治療方案等等的說明基本聽不進去。

人在漩渦里的確痛苦,但兩周時間過去總得落定,總能看見陽光。所以說

比「治癒」更要緊的是「與癌共生」

首先接受這個事實:自己患上了癌症。即使是早期發現,治癒率很高,仍舊需要接受手術、放射性治療或者吃抗癌藥。有些治療可能長期化、大範圍轉移,「與癌共生」更是重要。

有位年輕女子因為胸痛來醫院看診,醫生說「雖說不用擔心,但是為以防萬一,還是做一次乳腺癌精密檢測吧。」陪同女兒來醫院的母親說,「啊,果然有可能是癌症!」然後母女倆一齊在診療室大哭起來——

當然上面這例子比較極端,但是聽到癌症宣告立即陷入混亂的狀況,森山氏說他看過很多。聽到癌症宣告,立即馬上往最壞的事態想像,越想越深刻,「啊呀呀,我會變成什麼樣啊……!」這樣想問題於病情並無好處,也不能改變現狀。理智一些的話,重新設定生活,把「患癌」設作前提,再在此前提下考慮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正確獲取知識,獲取正確的知識

森山氏的一位熟人患上膀胱癌,一直到死都拒絕手術,因為「想都不願想裝上人工膀胱的樣子」。今天的人工膀胱、人工肛門,性能相當進步,很少出現這位病人想像中的悲慘生活。但是他拒絕接受醫生的說明,拒絕這些正確的知識、情報,固執地相信「人工膀胱降低QOL(生活品質)」。

網路、媒體上五花八門的消息很多,不易甄別,容易讓人根據不正確的情報做出不正確的判斷。判斷一個情報正確與否,先檢驗一下它的根據,沒有附帶根據來源的情報不要相信;帶有「絕對」、「100%」、「奇蹟」這類強烈修飾的,不妨先懷疑一下它的可靠性。

不要因為敬畏主治醫而拒絕「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

不要因為「那是我們這裡最好的大學附屬醫院」、「懷疑主治醫是不是不好啊」,這樣的恭敬和退避沒有必要。如果諮詢來的第二意見與主治醫診斷一致,那麼對主治醫的治療更加有信心不是嗎;如果不一致,那麼就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了。醫生們的治療方案最終都必須徵得病人和家屬的同意,權威是可以懷疑的

讓病人自己選擇治療方案,病人會因為沒有醫學知識而無法決斷。森山氏說,「這種時候我會告訴病人,假如是我的話,我會怎麼想怎麼做。我的一個前列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和放射線治療間猶豫,我就寫了介紹信,讓他分別去徵求放射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意見,同時告訴他,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放射線治療。」那位患者過去做過直腸癌手術,再度手術危險係數大;醫生角度的判斷是,如果有淋巴結擴散,那麼推薦手術。幸好沒有擴散淋巴結,而且前列腺癌屬於早期發現,適合放射治療。患者最終選擇了放射治療,而結果也證明這個選擇很正確,放射性治療結果不劣於手術效果。

接受「第二意見」時的注意點

該領域專家的意見不能忽略,盡量選擇說明和評價都公正的建議。日本各地原則上一個都、道、府、縣有一個「癌症診療協和定點醫院(がん診療連攜拠點病院)」,集中了名醫、權威,是該地區最高水準治療癌症的醫院。在這樣的醫院接受治療,很多人認為沒必要再討論「第二意見」。森山氏的意見則是,正因為是在這樣的權威醫院接受治療,病患更需要「第二治療意見」。

治療的可信度呈金字塔形狀,最頂端是科學依據,以數據分析為基礎;最下端是口耳相傳,交換小道消息的地方;居中的則是「權威」。無論多高水準的專業權威,年齡會帶來醫學知識滯後,正如政治家不會永遠正確一樣。而負責「第二意見」的醫生,職責需要他們反覆不斷吸收最新知識、收集最新數據,他們的意見很有價值,傾聽他們的意見非常有意義。

不同的治療意見到手後必須明確的一件事是,每一種意見都不是治療的「標準答案」。最好的辦法是先同自己商量,搞清楚關於治療自己最期待的結果是什麼,其次又是什麼。比如,「活得越久越好」,「削減一些壽命都可以希望維持生活品質」,「把痛苦降低到最小」等等,排一個優先順位。之後把醫生們給的治療方案各自的長處、短處一一排列,再對照自己期待的優先順位選擇方案。

另外,選擇哪一個治療方案都有風險,100%的治療效果是不可能發生的,要有心理準備。

很多人相信「標準治療是中庸、保險的治療,先進的治療才是最好的治療」,這句話錯得離譜。標準治療並非「優中劣」里的中等,而是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效果得到證實、現階段最優秀、值得推薦的治療法。

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不容易做出正確判斷,而癌症又是一個給人高壓的病症。但是讓我們冷靜地想一想,只要是人類,無論誰都患有一種癌,「年齡」,它的終點也是死亡。只是「年齡」這種癌症的進展非常緩慢。「癌症=死期在即」,這雖然不正確但卻是很多人的認識,而且很頑固。但事實上進展再快的癌症也總有一個月左右的「緩刑」時期。而有些非進展中的癌症、或進展緩慢的癌症,它的「緩慢」甚至可能比「年齡癌」還要緩慢。人類會因為看到終點而平生恐懼,但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生命賦予一段時間(即使是有限的時間)讓我們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是不是比因為意外事故、事件而忽然結束生命要幸運得多呢?

越是樂觀向上治療效果越顯著

雖然沒有數據可以用來檢證,但是根據醫生們的經驗,越是積極向上的人治療越容易出效果。「要來的都會來」,雖然做醫生的不該說這話,但是把自己困在「最後會怎麼樣啊」里轉不出來的話,最終只會越想越糟糕。乾脆「大限到了總歸逃不脫」,既來之則安之,反倒可以專心把自己的每一日過得更好。

森山氏說他的妻子是透析患者。透析很痛苦,精神肉體都痛苦,但妻子很樂觀,「該死的時候總歸要死」,特別難過的日子不過大吐一口氣,「啊,好難過!」或「啊啊總算熬過去了!」這樣的日子已經過了9年。老妻雖然得的不是癌症,但是治療的好結果與她的朝前看、不灰暗絕對因果相關,這一點與癌症沒有分別。試想,整天疑神疑鬼、擔心工作被炒魷魚、公司倒產的人怎麼可能幸福?癌症治療也是一樣。

號稱「第四療法」的免疫療法

在手術、放射治療、化學療法三大治療法之外,近來免疫療法備受矚目,稱「第四療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對癌細胞的攻擊能力。有些患者過去諸般療法都沒有療效,使用這個治療方法後病狀大大改善,故而很多醫生對它期待甚高。只是有關效果、副作用的科學依據還遠遠不夠充分,另外治療費用過高也是問題。「可能性極大」這一點毋庸置疑,今後全球範圍的研究值得矚目。

接受緩和醫療絕非「等死」

身體的苦痛可以預見,到了這個階段的治療就是緩和醫療。很多人把它與終末醫療混同,二者不是同一種治療。緩和治療不一定發生在生命末期,而是以身體、精神的疼痛程度為判斷標準,平復、減少這些痛苦,「活出自己的模樣」是緩和醫療的目的。

緩和醫療有時被患者理解為「放棄治療」,不是,緩和醫療決計不是「等死」,是儘可能延長現狀的治療。鎮痛,同時幫助患者能夠像以往一樣生活,這才是緩和醫療病院該做的事情。森山氏說他在國立癌症醫療中心任職時曾負責骨擴散的病人的治療,治療目標就是幫助患者能夠出去打高爾夫;也曾負責陪患者下圍棋。森山氏認為最理想的癌症治療,是從確診癌症當時開始就與緩和醫院取得聯繫,登錄在冊,與緩和醫療的醫生商量著接受癌症治療。

即便有一天被醫生宣告癌症,不必老想著必須努力,總有努力也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努力活到200歲」就是一句空話。東方民族所謂「忍耐是美德」也不適合癌症治療。所謂積極向上不是忍耐,是盡量不要一一清點做不到了的事情,多想想「還有那些可做的事情」,每一天每一天「活得像自己」,這樣的每一天很難與「不幸」結緣。

最後的最後,自己依然是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是不是可以滿足呢?這也就是一種幸福吧。

撰文:江潔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基因檢測對癌症患者的重要性!
20歲年輕小伙患癌症,竟是因為天天吃它,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