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羽犯下這個錯後,如果能得到嚴懲,就不會在荊州兵敗被殺!

關羽犯下這個錯後,如果能得到嚴懲,就不會在荊州兵敗被殺!

心存僥倖,本就是人類的通病。一直這樣想的人,早晚有一天,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滅頂之災。

在沒有跟劉備闖天下之前,說起關羽的出身,不過就是一個小手工業者而已。再具體一點,他以推車運輸貨物為生,一個典型的無恆產者,但也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並且,還認得幾個字。

他從山西一路推車過來,在漢末的亂世間,估計那些地方的小官僚,沒少壓迫和欺詐他。這種特立獨行的人,最容易產生階級偏見,也敢於不買有文化人的賬,或許在他眼裡,那些耍筆杆子的人,都是一群騙子而已。

所以,從三顧茅廬起,關羽就不相信諸葛亮的能力。這是由生活經歷帶來的對立與隔膜,根本就無法加以消除。比如,他曾這樣對劉備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也。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一個「惑」字,道出了關羽的全部心裡話。

聰明的諸葛亮,當然懂得關羽對自己的成見。自從跟隨劉備以後,他對待關羽,特別注意分寸,並努力維持一個客客氣氣的狀態。而關羽也因此更加得意,心裡再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

但因為關羽和劉備的關係,所以諸葛亮得處處拿捏好這個分寸,否則就會產生內訌。比如,在赤壁之戰中,各將都有分工,但諸葛亮卻遲遲不睬關羽。這讓一向自大的關羽,當然是心生不滿。

於是,他就責問諸葛亮:「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如果僅聽這語氣,就會使人認為諸葛亮是其手下。

其實,諸葛亮也有苦衷,因為在以前的多次接觸中,他發現關羽,不僅依仗和劉備的關係,要和自己平起平坐,更關鍵的是,對自己的許多軍事安排,他從來都是虛與委蛇,敷衍了事。比如,在聯吳方針上,關羽總是沒有原因地執行不力。

另外,馬超投蜀後,為解決益州問題立下功勞。對此,心高氣傲的關羽,很是不服氣,執意要離開荊州,到西川來同馬超一較高低。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急忙給他寫信安撫,送了一頂高帽子,才將關羽的怒氣平息。

其實,在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前,孔明和他是立了軍令狀的。但自恃和劉備關係鐵的關羽,最終還是放走了曹操。因為他深知,憑藉自己的身份,即使執法如山的諸葛亮要殺自己,劉備也一定會出來說情。事實真如他所料,這事在劉備的介入下,不了了之。

由此,關羽更加心懷僥倖,誰也不放在眼裡。如果他因華容道事件,就受到嚴罰的話,那麼,在荊州主政時,也許他就不敢過於自以為是。也不致於丟掉荊州,從而落一個被人斬殺的結局。你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竹林蕭蕭聽雨聲 的精彩文章:

他作戰勇猛,20歲時就是名將,被殺時,所有將士皆為其下跪喊冤!

TAG:竹林蕭蕭聽雨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