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好險:二戰時日本差一點就造出原子彈 到底差哪一點?

好險:二戰時日本差一點就造出原子彈 到底差哪一點?

原標題:好險:二戰時日本差一點就造出原子彈 到底差哪一點?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悄然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後的8月9日,美軍又出動一架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將原子彈用於實戰。兩顆原子彈給廣島和長崎製造了巨大的災難。廣島的建築全部倒塌,全市24.5萬人口中有7.815萬人當日死亡,死傷總人數達20餘萬,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37%。

原子彈的巨大威力,讓整個世界都震驚了。


其實,在「二戰」期間,除了美國,還有不少國家進行了原子彈的研發。大家都知道,早在1939年,納粹德國就已經鼓搗原子彈這件「大殺器」了,比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都還早了3年。幸好,納粹德國直到戰敗投降是那一天,都沒有成功製造出原子彈。


鮮為人知的是,日本在「二戰」期間也啟動了原子彈的研發計劃。


193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了核裂變。發達國家的物理學家們很快就認識到,可以將這一發現用于軍事用途。日本科學家也不例外。當時,一個叫仁科芳雄的日本科學家向當局提出,將這一新發現進行軍事應用。

1941年,在日本陸軍的委託下,仁科芳雄開始了製造原子彈的研究。就像美國的原子彈研究項目叫「曼哈頓」一樣,日本的這個原子彈研究項目也有一個名字,叫「仁計劃」,以仁科芳雄名字的第一個字命名。



就在「仁計劃」啟動的同時,日本海軍單獨進行了一項原子彈研製項目。這個項目以另一名物理學家荒勝文策牽頭,叫「F計劃」,以「原子裂變」的英文單詞「fission」的首字母「F」命名。


兩年後,仁科芳雄已經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研究,進入實質性階段。這個速度,比美國集結全世界最優秀科學家、擁有20億美元經費的「曼哈頓計劃」慢了不少。因為當時美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型原子反應堆,成功地進行可控的鏈式反應。


而最為關鍵的是,要進行實質性的原子彈製造階段,日本缺乏一種關鍵性的材料——鈾。日本沒有鈾礦,就無法提煉出武器級的鈾235。而沒有鈾235,原子彈就是水中月、鏡中花。

於是,日本向德國求助,希望通過德國獲得鈾礦石。德國倒是很仗義,用潛艇運送了一噸鈾礦石前往日本。可是,潛艇來到馬六甲海峽時,被早已守候多時的美軍艦艇擊沉。



好在經過努力,1943年,日本軍方在福島附近找到一座鈾礦。只不過,這個鈾礦的品位不高,經過一年的提煉才獲得少量用於實驗的鈾原料,製造出一枚米粒大小的六氟化鈾晶體。


這時,「二戰」已接近尾聲。1945年4月,在美軍的轟炸中,仁科芳雄在東京的實驗室被毀,「仁計劃」宣告終止。


在「F計劃」那邊又是如何呢?主持「F計劃」的荒勝文策的問題更大,他不但缺乏鈾,還遇到技術瓶頸——他的鈾離心分離機加速器不合格,遠遠達不到每分鐘旋轉10萬次的轉動速度。達不到這個速度,他就沒辦法提煉出鈾235。

於是,「F計劃」也失敗了。


1945年8月6日,當日本廣島遭到原子彈「小男孩」的襲擊後,全城變成一片廢墟。日本軍方召集仁科芳雄等科學家,要他們在6個月時間製造出原子彈,以便垂死掙扎。


仁科芳雄無可奈何地說:「不要說6個月,就是6年也不夠。我們既無鈾,又沒電,什麼也幹不成。」


日本製造原子彈的最後掙扎徹底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文精品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三國演義》中最成功的男人,甩曹操孫權幾條街
他發誓不做廁所里的老鼠,要做糧倉里的老鼠,做成了,結果呢?

TAG:史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