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什麼是太極總論?

什麼是太極總論?

「太極」,為張三丰祖師所創立的一套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修鍊運動功法;「總論」,是太極文化、理論的全面總結和「彙集」論述。

太極拳(資料圖)

《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說:

一舉一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指順勢而為,勿使蠻力)。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動作輕緩、舒展,忌剛強暴發力。神宜內斂即精神與動作高度統一,不宜神意張顯)。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忌大伸大展,大麴大收,猶如行雲流水,綿延不間斷也)。

其根在腳,發於腿(腳猶根也,不可蹣跚而動,每動腳皆由腿帶而方能起),主宰於腰(腿又由腰而主宰),形於手指(指外象發於手)。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指全身統一完整,不可偏執一處)。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無論向前進身,還是向後退步,都要借自身之力,順勢而為)。

一舉一動,周身俱要輕靈(資料圖)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練習太極,最容易出現毛病的地方,一是腰、二是腿。每個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關鍵是否連貫、得勢、自然。如有缺陷處,即要找出毛病,腰如果不自然,發不好力,就要從腿上觀察、改進。其它的也一樣,都要找出根源癥結)。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極拳重於心性,關鍵從意念上下功夫),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如果向上走勢,必須先向下行之。

也就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己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如舉重物,已用十二分氣力,雖能力挺,惜傷筋動骨矣。如能借勢就勢,借力得力,方能以柔克剛,起到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萬物皆分一虛一實,天地皆分一陰一陽。然虛與實無論如何變化,還是一陰陽。既在變化之中,又在統一之內)。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與太極拳(資料圖)

如果要想練好太極,除勤學苦練掌握太極總論外,還要修鍊心性,體悟靜定之道。如《太極行功說》中有言:

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打坐即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猶應治臟,使內臟清虛,不著渣滓,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進而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行運各種功夫,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慾,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盤膝曲股,足根緊抵命門,以固精氣,此身功也。兩手緊掩雙耳,疊指背彈耳根骨,以祛風池邪氣,此首功也。兩手擦面待其熱,更以津液遍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緊合其睫(雙手擦熱輕揉雙目),睛珠內轉,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張其口,以舌攪之,以手鳴天鼓(雙手捂耳,手指敲擊腦後風池穴),以治其熱,此口功也。舌抵上顎,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潤其內,此舌功也。

太極拳(資料圖)

叩齒三十六,閉緊齒關,可集元神,此齒功也。兩手大指,擦熱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鎮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去做,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

那麼練太極拳,為什麼要練習這些諸如靜坐、叩齒、揩鼻、擦耳……等功法呢?《太極總論》在最後解釋到:「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為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

太極,自張三丰祖師創立以來,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不斷演化出多種太極流派,而這些流派都以「三豐太極」為宗。

太極以其易學易練,且不分老幼、性別的特點,受到廣大愛好武術及喜歡體育鍛煉者的青睞。可以說「太極」是道教傳統養生中的一個重要功法,它為全人類的健康福祉,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積極而廣泛的。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天地含象,日月貞明:作為道教法器的銅鏡
張正常:挽天師道命運於狂瀾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