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人的天性
我們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如果要對生活進行選擇,我們有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精神參照?就最淺顯的層面來說,根據選擇去創造生活的人類,與那些憑本能在天地間存活的飛禽走獸,真正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我們有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精神參照?(資料圖)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不苟同於庶民的時代固然一去不復返了,但在如何選擇生活的精神境界上,人與人的差別也毋庸諱言。
在這個參照里我們能更清晰地辨認出真實的自我,能更智慧地選擇真實的生活。(資料圖)
當然,人類選擇生活的自我精神主導性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源遠流長的傳統。
儒家說「仁義」,佛教講「真如」,我們道教講「玄同」,說法各有況味,但是就其作為精神參照,指導我們選擇真善美的真實生活來說,卻是相通的。再往大的方面說說,我們整個人類的文化活動,整個人類文明,不都是在追尋人之所以為人所應當具有的那樣一種生活方式嗎?
所以不管各種傳統的表述和表現方式如何不同,作為選擇生活的精神參照卻是一致的——在這個參照里我們能更清晰地辨認出真實的自我,能更智慧地選擇真實的生活。
我們就把這種精神參照叫做信仰。信仰是我們人類不同於禽獸的很微妙的天性。
信仰不是去完成什麼,而只是堅守。(資料圖)
堅守信仰,就是堅守我們自己。那麼,我們就以一個完整、真實的人的立場進行獨立的判斷,哪些是對的,就在心中把它堅守下來;哪些是錯的,不管存在多大的誘惑,也不管要面對多少輿論的疑惑,都要堅決的克服。
信仰不是去完成什麼,而只是堅守。因為,信仰就是人的天性。
(編輯:如風)
聲明


※莊子與笛卡爾:東西方哲人共通的「夢喻」
※鏡中黃老,清靜無為:天津博物館藏「弈棋人物故事」銅鏡賞析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