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甫卻克古城——東漢王朝在西域的第一座屯城
會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漢軍擊敗匈奴,再次收復伊吾,在今四堡地方設宜禾都尉,建城屯田。永建六年(131年),設伊吾司馬,駐伊吾主持軍事和屯墾事宜。
東漢王朝由於控制了伊吾,驅逐了匈奴勢力,使綠洲絲綢之路除經鄯善西行至莎車的南道、經高昌西行至疏勒的中道外,又增加了一條從敦煌出發經伊吾西行至高昌的北道。
北道沿途均有較充足的水草補給,相對南道、中道通行條件較優,因此魏晉以後,商旅往來多走伊吾路。
從東漢至隋代的500多年間,白楊河流域一直是哈密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拉甫卻克是當時哈密綠洲的中心區。隋代在今天回城鄉位置建伊吾新城後,哈密中心逐漸東移。
在維吾爾語中,拉甫卻克是「羅布人的居住地」之意,唐時尚未出現羅布人,因此羅布人應指其先祖鄯善人(樓蘭人),拉甫卻克實際上是「鄯善人的居住地」。
這個判斷與文獻記載相吻合。公元前77年,漢朝駿馬監傅介子刺殺了親匈奴的樓蘭王安歸,漢昭帝將樓蘭改名鄯善。
據文獻記載,南北朝時期,鄯善(樓蘭)國屢遭滅國,人民多次外遷,不同時期陸續有鄯善人遷居伊吾。
這些鄯善人在這裡修築城池,聚族而居,因稱鄯善為納職,因此就把城稱為納職城。
唐貞觀四年(630年)置伊州,同年置納職縣,納職城正式納入唐王朝管轄。
元、明兩代納職城在繼續使用,且隨人口增加規模應在擴大。
清代為哈密回王五城之一,名稱已變為拉甫卻克。在清末,古城逐漸廢棄不用,成為歷史遺迹。已殘破的城牆透著歲月的亘古與悠遠。
古城矗立在時間的長河中歷經千年風雨,那高低錯落的殘牆斷壁,深淺不盡的幽穴門扉,縱橫蜿蜒的院落街巷,狹長幽深的戰壕溝塹,依稀還可以記錄著這裡曾經的繁華。
END
編輯:陳璞
微信:hamilingjuli
官微:哈密零距離


TAG:哈密零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