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珠澳大橋的壯美不能缺了通信設施共享

港珠澳大橋的壯美不能缺了通信設施共享

科技日報記者 劉艷

尚未通車,港珠澳大橋已成了人人嚮往的「打卡聖地」,在感嘆壯美工程時,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想到壯美工程後必不可少的通信支撐。

跨越寬闊的伶仃洋海域,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由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塔)承建的港珠澳大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也以全優的成績通過了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網路驗收測試。

克服的不止是

三種超大覆蓋場景難度

中國鐵塔珠海市分公司項目經理楊凱負責港珠澳大橋公網覆蓋工程建設,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伴隨『超級工程』的是『超級難度』。歷經三年零兩個月,我們幫助電信運營商完成了大橋公網通信覆蓋,設計難度和建設複雜程度在整個行業都從未遇到過。」

從2009年開始,三家電信運營商對大橋公網通信覆蓋方案的意見就始終難以統一,2014年10月,中國鐵塔珠海市分公司(以下簡稱珠海鐵塔)成立後,多次在協調會上提出「公網整體解決方案」。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大橋辦」對珠海鐵塔的方案給予了支持,確定由珠海鐵塔牽頭開展港珠澳大橋(含口岸島)的基站建設。

2015年5月,珠海鐵塔協調電信運營商在兩周內完成了7個基站的建設開通,解決了珠海口岸島建設初期島上作業人員無法正常通信的問題。

始於2008年的大橋主體工程設計,最初未考慮公網通信,導致通信方案設計嚴重滯後,之後整體解決方案各版塊又經歷了超多的變更後,珠海鐵塔才進入到三種覆蓋場景的通信建設。

據楊凱介紹,港珠澳大橋工程包含橋樑主體、隧道、人工島三種覆蓋場景,每種場景的交付都不易。他說:「極為惡劣的施工作業條件也讓我們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全管理挑戰。海面作業人員需要克服高溫、大風的影響,如神龍入海般的港珠澳大橋史無前例地設計了一段6.7公里長、40米深的海底隧道,橋體箱梁內部空間與外部隔絕,高溫缺氧。凡此種種,考驗我們的不僅是質量更是安全。」

跨世紀工程見證共享模式

中國鐵塔珠海市分公司珠海總經理馮程說:「港珠澳大橋公網覆蓋工程的通信設施100%共享現有設施資源,總體投資成本相比傳統模式下降66%,建設周期縮短65天。」

本著「一家建設多家使用」的原則,港珠澳大橋的公網建設全部利用橋體、機房、管道、電力等社會化資源,成為珠港澳大橋建設的亮點模式。

正如中國鐵塔董事長、總經理佟吉祿所說:「中國鐵塔自誕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共享的烙印。」

中國鐵塔成立之前,我國通信行業重複建設現象嚴重,雙塔並立、三塔林立的景象隨處可見。2015年底,與三大股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完成存量鐵塔資產交割後,通信鐵塔由中國鐵塔統一建設維護,三家電信企業乃至全社會共享。

據中國鐵塔提供的數據,三年多來,全國新建通信鐵塔共享率從14.3%迅速提升至70.4%,累計相當於少建鐵塔60.3萬個,減少重複投資1073億元,節約土地資源2.8萬畝。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通信基站密度加大,數量成倍增加,如果按傳統建設方式大量新建通信鐵塔基站,投資規模十分巨大。」工信部科技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表示,讓「社會塔」變「通信塔」,這種盤活存量資源的模式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對國內跨行業間的資源整合共享「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污染整改敷衍了事,百萬噸鋼渣棄置江邊……這家民企巨頭今天被點名
數據造假!「錫都」2850萬元環保監控系統淪為擺設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