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針灸能保健還包治百病?這些禁忌、風險一定要知道!

針灸能保健還包治百病?這些禁忌、風險一定要知道!

傳說,神農嘗百草而伏羲制九針,從中華大地誕生醫療概念開始,針灸就已經伴隨我們。

不過針灸真正有史可考,還要從戰國時期的《靈樞經》開始。這本書中記載的找穴、用針等等內容,至今還在使用。

後來,歷史上著名的神醫扁鵲,又撰寫了《難經》,完善了中醫的針灸理論。

到了唐朝,名醫孫思邈製作出了三人明堂圖,標示出了全身腧穴、經絡,解決了針灸教學無圖可用的難題。

我們今天使用的經絡穴點陣圖、穴位模型,也是脫胎於此。

針灸

提到針灸,許多人都會浮現齣電視劇中,老中醫拿起細如頭髮的針,往病患的四肢身上扎的場景。

但扎針,只是一個方面。

針灸其實是分為「針」和「灸」兩個部分的。

針,指的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刺激穴位,以達到治療目的。

灸,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而這兩種治療方式,又衍生出了各種手法和方式。

針篇

扎針用以治病,可不是像容嬤嬤那樣,拿起繡花針兒就一陣猛戳。

只有結合病症,運用不同的方法、手法,才能達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補虛瀉實等治療效果。

在針刺入穴位後,常用的手法就是捻轉法和提插法

捻轉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將針來迴旋轉捻動;提插法則是用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將針上提和下插的連續動作。

而根據不同病症,和刺激經絡的需要,還衍生出了多種針法,比如:

溫針法:在毫針刺入穴位以後,在針尾裹上艾茸,點燃後讓熱力經針傳導至穴位內。

火針法:將特製針具燒紅後,刺入相應部位。

皮膚針法:多針淺刺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刺激較為輕微。

刺絡法:又稱放血法,多使用三棱針,通過扎刺特定部位,並擠出血液的方式進行治療。另外還有反覆點刺,大面積點刺,挑刺等特殊針法。

皮內針法:又稱埋針法,它是將一種特製的針具留置於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刺激的一種方法。

灸篇

灸法古稱「灸焫」,有溫經通絡,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對慢性虛弱性疾病和風、寒、濕邪為患的疾病比較適宜。

主要用的材料,是艾絨,以及艾絨製成的艾炷、艾條等。

操作方法也有許多,比如:

直接灸: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點燃施灸。直接將皮膚燒傷化膿,並留下瘢痕的,叫瘢痕灸,不燒傷皮膚,不留瘢痕的,叫無瘢痕灸。

間接灸:是一種在艾炷和皮膚之間用東西隔開的灸法,常用的有姜、蒜、鹽、附子片等,大名鼎鼎的三伏灸,就多採用這種灸法。

溫和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

雀啄灸:艾條點燃的一端對準腧穴部位或患處,像鳥雀啄食一樣,一遠一近或多方向的活動施灸。

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將艾絨或加摻藥物加入其中,點燃後蓋好放在腧穴或應灸部位。

禁忌

針灸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也是需要醫師辨證施治的,如果隨意針灸,不但達不到治療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延誤病情。

還有一些情況,是需要避免或謹慎使用針灸的。

需針刺或施灸部位的皮膚,有感染、潰瘍、破損、瘢痕及腫瘤的患者,不適合針灸;

孕婦、高齡產婦及有習慣性流產者要謹慎進行針灸。尤其是腹部、腰骶部一些穴位帶有活血通經的作用,要嚴禁施以針灸;

患有凝血功能障礙的人、因損傷後出血不止的人或者患有自發性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針灸,針灸可能會導致傷口出血不止;

有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因艾灸溫熱助陽,也不宜用針灸治療;

過度飽腹、精神高度緊張、過度勞累、處於嚴重飢餓狀態的人以及大失血後的患者,不宜馬上針灸;

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患者,禁用針灸。

風險

作為一種創傷式治療手段,就算是合適針灸治療的人,也要對它的風險,有個基本的了解。

斷針——用於施針的針具大多細小脆弱,如果施針手法不當,或患者隨意變動體位,都有可能造成針具斷在體內。

暈針——並不是指看到針就發暈,而是因為患者緊張、飢餓、疲勞,或施針時刺激過大,都可能造成頭暈、胸悶、噁心等癥狀。

損傷——一些穴位緊鄰臟器、神經、血管,在深刺時如果手法錯誤或一些意外因素,可能造成臟器損傷、神經損傷、內出血等嚴重問題。

感染——針刺或艾灸後皮膚可能存在損傷,處理不當會導致皮膚的繼發感染,造成損害。而一些器具消毒不到位,也可能造成如乙肝等傳染疾病的傳播。

燙傷——艾灸可能會需要燙傷皮膚,或因一些意外因素或操作不當造成燙傷,留下瘢痕。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對針灸,有了一定的了解?針灸是一種治療手段,使用還需謹慎哦~

本文為健康之路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之路 的精彩文章:

「有味道」科普:我們小時候都吃過自己屎尿,真的沒騙你!
怕疼就想快點生?孩子生太快風險可不小!

TAG:健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