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悟一句《論語》

品悟一句《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是作為論語第一篇第一段出現的,它概括而平易地表達了孔子人生理想,也是他認為人人都應該具備的三個方面:

1.人要學習,要終生學習,以學為快事;

2.人要交友處世,以和為樂事;

3.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於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此處的學,並不局限於「學科普、學技能」,此處的學,強調的是做人做事的學問——做人到位,做事正確

但只有學習,還是不夠的,學之後一定要應用於實踐中,在實踐中反覆檢驗,在反覆檢驗中不斷進步。

如此一來,才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

往往,人們不是輸在「學」上,而是輸在「持續學」。有的人在學習的道路上剛剛小有所成,就驕傲自滿,急於實踐,自以為領先一步、高人一等,結果只能撞的鼻青臉腫,被現實教育、被人外人所教育,這是耐心不足、沉不住氣的表現。而當獲得些許成就,就失去了學習的緊迫感,這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表現。你已經多久沒有主動學習了?是否在吃十年前的老本?有沒有做到「持續學」?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往往,人們受困於「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學到的知識拿來就用,在「靈活運用」方面做的總是不夠好。「因地制宜」「特殊情況特殊分析」。實踐中,不經思考分析,只顧照搬照抄,就難免產生「排異反應」。此處,講一小故事——

一頭驢子馱著兩大包鹽過河。重重的鹽把它壓得頭昏眼花。恰好又來到一條河邊,過河的時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裡,使勁掙扎了半天,也沒有能夠站起來。它絕望了,索性躺在水裡休息起來。過了一段時間,驢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鹽越來越輕,最後,竟毫不費力地站了起來。驢子高興極了,為自己獲得了一個寶貴的經驗而慶幸。後來又有一次,它馱著兩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邊,突然想起了上次過河時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變得輕一些呢?」於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樣躺在水裡一動不動。過了一會兒,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變輕了,便要站起來,但再也站不起來了。

這個驢子是你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很多時候,人們會認為這句話感到難以實現——因為「總」有朋自遠方來,反覆折騰、勞心費力,如何樂乎?

其實在理解這句話時,一定要注意這個「朋」,因為這句話不是說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是只有真正的朋友來了,才是值得你開心的事。

這句話,是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後邊,所以要連起來理解。「學而時習之」其實是一件著實痛苦的事,因為要經歷反覆不斷的涅槃蛻變,此時,如能有一懂你的好友與你砥礪互進,為你排憂解難,真的可以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在認真學、持續學的時候,如有一二知己能與你交心共鳴、談天說地,豈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首先,請找到你的「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前兩句分別告訴了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如何學習、如何交友、如何處世,是屬於「形外」的指引。而第三句,可以理解為是對「內心」的引導。「人們不理解你,你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此處,孔子告訴我們的是探求幸福的道理

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家庭工作中,都難免會遭遇困難、挫敗,遭受誤解、冤枉,此時人們往往會滿腹怨氣、怨天尤人。

而孔子認為,當遭遇這等境遇時,不要難過不要悲傷,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而要尋找自己的原因,要改進自己的缺點,沒有誰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也沒有誰有義務去了解你自己,更沒有誰有資格評判你自己,人的一生,重在自知自立,是否幸福,取決於自己,不取決於別人如何評價。

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岳河村的希望 的精彩文章:

TAG:全岳河村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