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貿易戰前保持戰略定力

在貿易戰前保持戰略定力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音頻播放。

日前,美方公布擬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關稅清單,企圖以加速升級的方式威逼中國屈服。中國商務部表示。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為了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

相比第一階段的500億美元商品,此次2000億美元的規模很大,但是加征10%關稅低於第一階段的25%。與第一階段主要針對工業品不同的是,此次清單主要由消費品構成,與美國人日常生活相關,會抬高生活成本,侵害消費者利益。這次可能出現更多反對聲。

加征10%關稅對中國企業出口會有影響,但不會太大。去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接近7%,加上去產能造成的原材料漲價、土地與人工成本增加等,對美出口綜合成本上漲接近10%,但並沒有減少對美出口規模。

這是因為中國製造的優勢是在全球競爭中逐步形成,美國進口商也很難在中短期內尋找到可以替代中國製造的穩定來源,尤其考慮到對生產品質與交貨時間的嚴格要求。

在過去數年,中國製造業成本持續增長並未削減中國製造優勢,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早已向東南亞與南亞等地區轉移。考慮到人民幣匯率、渠道穩定性等因素,臨時性的10%關稅成本可能會被上下游消化。

美國加速升級貿易戰,是想速戰速決。美國人認為中國正在推動金融體系去槓桿,因此,現階段是中國最脆弱的時刻,美國貿易大棒會迫使中國為避免風險而妥協,向美國出讓更多利益。但是,這種「趁人之危」的作法很難行得通,因為中國提前作出了防範金融風險的準備,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極低,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足可以支撐這場貿易持久戰。

若以更大視角考察當前中美經貿博弈,會發現勝利終將屬於中國。這是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是兩國各自國內結構失衡的表現,中美兩國經濟都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但是,美國政府並未推動結構性改革,而是採取以減稅刺激投資與消費、以加征關稅迫使製造業迴流的總量政策。事實上,如果沒有結構性調整釋放新的增量空間,以利益做誘餌的刺激性政策只能起到短期作用,結構甚至可能在未來因現有政策的蝴蝶效應繼續惡化。

邏輯上講,一個國家通過關稅壁壘,提高進口商品價格,降低消費,增加儲蓄率,同時為企業減稅,可以刺激國內投資,實現進口替代。但這個邏輯在美國行不通,因為美國投資根本不依賴國內儲蓄,而是外國資本流入。提高國內儲蓄必須提高利率,而一旦美聯儲提高利率必然會吸引全球資本投資與避險,從而壓制其長期利率水平。

目前美國減稅政策也無法抵消美國人工成本過高的全球劣勢,相反,它會刺激美國消費,進一步增加逆差規模。美國政府通過稅收政策保護本國企業也根本不會起作用,除非美國全面地孤立。

中國則在大力推動結構性改革,開放市場,鼓勵創新,推動分配正義,建立有利於高效運轉與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些制度改革會釋放出更多市場空間,提高市場效率,促進全面創新,糾正結構性失衡。因此,以中國結構性改革對比美國簡單粗暴的招商引資做法,無疑中國選擇了正確道路。

如果考察發達國家經濟轉型歷史,會發現大部分是在壓力和衝擊環境中成功實現的。日本以及中國台灣產業轉型是受1970年代石油危機衝擊所推動,韓國企業全球競爭力與產業地位主要在亞洲金融危機後逐步形成。

這是因為,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有巨大的推動力才能實現,單純依靠企業自身抉擇,他們大部分不願意冒險。因此,必須將他們集體置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他們才可能為了生存而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整體性地演化最終形成經濟結構性的改善。

從長遠來看,可能持久存在的貿易摩擦造成的外部壓力,將有利於政府通過改革金融、財政、市場准入與監管以及產業政策等,及時實現結構性優化;也有利於在產能過剩背景下,逼迫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研發與創新中去,而不是用於營銷。在短期內,應該繼續防範金融風險,對出口企業受損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反應,與此同時,無須將更多精力應對貿易摩擦,而是加速推動結構性改革。

從最近大量外資高端製造業項目湧入中國,尤其是特斯拉選擇在中國建立巨大的工廠看,中國將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巨大的國內市場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吸引更多高端投資。時間站在選擇了正確道路的中國這一邊,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勝利最終會屬於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