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葯神》:國內終於拍出了「別人家的電影」!

《我不是葯神》:國內終於拍出了「別人家的電影」!

自6月30日大規模點映以來,《我不是葯神》爆了。

之前,我們說韓國電影有《素媛》《熔爐》,用電影揭露現實意義、推動法制健全;印度電影有《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廁所英雄》,直指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國人在這些電影里獲得極大共鳴。

我們正在適應蓬勃發展的經濟,同時也忍受著時代巨變中產生的問題。但隨著每年電影票房高漲,為何我們卻要從他國尋覓一部反映現實的電影?

正在影院上映、票房呼之欲出的《我不是葯神》,以商業片和現實題材結合的方式,成功喚起民眾心底的焦慮和沉思,我們終於拍出了「別人家的電影」。

YING SHI RE BO

沒有神的光環,

握緊手中的平凡

只要平凡張傑;張碧晨 - 只要平凡

「跌入灰暗墜入深淵,沾滿泥土的臉,沒有神的光環,握緊手中的平凡。」

這是《我不是葯神》電影主題曲中的一句台詞,寥寥幾個形容,道出主角程勇(徐崢 飾)中年時期面對白血病人的內心選擇。

故事發生在2002年,大範圍的白血病患者病情一天天惡化,卻難以負擔4萬一盒的正版格列寧葯價。專賣「印度神油」的程勇在呂受益的攛掇下前往印度批發印度仿製版格列寧,並以此大賺一筆,讓其父親順利手術恢復。

但是冒著每日被警察抓獲,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危險,程勇及時收手解散了團隊,一年以後卻發現曾經的朋友病的病,死的死,他身負拯救世人的使命重新走上了一條賣葯的道路。

人本平凡,難捱疾病痛苦,更承擔不起每月幾萬的治療費用。影片中的假藥販子張長林(王硯輝 飾)為了賺錢失了良心,卻道出一句真理,「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句話像把利刀刻在老百姓的心上,字字扎心。

對於病人來說,「活著」成了他們最大的奢求。影片前半段的喜劇處理下,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雖然患病,卻還是個對生活充滿希望,對高價葯充滿鄙夷的樂觀者,見面時的「吃個橘子吧」也說得無比輕鬆。

但是當葯的源頭斷了,病情逐漸惡化,自己的「生」就成了家人的拖累,沒有錢就意味著沒有希望。正如影片里的患病老人對警察所說的,

「我病了3年,4萬塊的葯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

影片帶來的現實沉重感將觀眾籠罩,法與情、生與死之間的矛盾昭然若揭。

YING SHI RE BO

取材於現實,

話題性超出影片本身

2004年,現實生活中的陸勇是《我不是葯神》主角程勇的原型。差別在於,陸勇是一名慢性粒白血病患者,幫忙購買印度葯只限於小範圍病友,並非存在大規模販賣藥品的犯罪經歷。

當時,這只是一個小案子,取得的反響卻很大。因為它觸動了中國醫療中的痛點,引起社會反思,中國藥品改革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實施。

寧浩、徐崢和文牧野正是瞄準了「藥品」這一和人們息息相關的醫療痛點,把現實土壤里生長的真實故事改編得更加戲劇化。

當然,好題材,好演員,好製作和一部電影的成敗密不可分。《我不是葯神》里,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初遇程勇時有一場吃包子的戲,他需要表現出病人對於食物的渴求,連續吃下44個包子,5碗面,中間吐了三次。

為了這個角色去減肥,從一開始每天4000個,到後來的8000個。演戲演到角色病重時,他兩天兩夜沒睡覺,看起來整個人都脫了相。

而「葯神」團隊里唯一的女性角色,譚卓飾演的劉思慧,為了給女兒治病,選擇了夜場跳鋼管舞的職業。每天拍攝之外練習3個小時,「那滋味就跟後宮虐待妃子一樣。」

所幸,影片上映後獲得超出預期的好效果,9.0的評分更是國產現實片封神。三天破10億,不到五天破15億,票房上漲的速度更是比去年暑期的《戰狼2》還要迅猛。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為民生髮聲的電影。關於社會體制的不合理和個人過錯的孰是孰非,它並沒有帶節奏式地標榜什麼,而是用感性的情緒啟發民智。

《我不是葯神》上映後,數以萬計的人紛紛在微博、豆瓣等平台留下自己的觀後反思、家人生病求葯的真實經歷、他們對醫療體制的種種擔憂。

影片所生髮的現實意義已經超越影片本身。誰家沒個病人呢?即便電影里對於藥廠的製藥過程模糊化處理,它本身未必擔得起如此高評價。但它依然找準時代痛點、抒發人民心聲。對於這個話題,民眾有太多話可以侃侃而談。

期待《我不是葯神》可以成為現實題材的一個起點,正如影片最後那樣,一切都存有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鮑楠希聊起來娛樂 的精彩文章:

TAG:鮑楠希聊起來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