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空靈幻境——論賞石空間的性質

空靈幻境——論賞石空間的性質

這篇文章嘗試跳出具體的賞石石體,把空間這一元素單獨的抽離出來加以論述,希望在思考空間是什麼的過程中加強對賞石或別的藝術門類的認識。

賞石無論是二維的畫面石,還是三維的傳統形式的賞石,空間是最基本的元素。二維的畫面石的空間體現除石體本身外,透視法是產生畫面空間的重要方式。空間是什麼?這個問題在藝術史的進程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其大致是由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的演變,這裡要提一提的是中國畫的空間表現法,一般認為中國畫是二維的散點透視,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更有甚者,一些「傳統衛道士」謬誤地認為,中國畫的透視法是一種超越三維透視的手法,並先於西方立體派將景物的背面展現在畫面中。

這只不過是擦金式行為,中國畫的透視法純粹經驗性的,所以帶有很濃重的平面化二維性質。雖然中國畫的透視手法並未發展成類似西方三維透視的一門學科,但古代中國畫「求真」圖境,是在二維畫面的三維視覺化的實踐,因此中國畫的透視法常常是多個經驗性的三維視點出現在同一畫面。

由於中國畫的透視法未經嚴謹的演算過程,因此古代中國也沒有產生真正的幾何學說。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對社會進程和個人的覺醒影響不大,這不得不說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遺憾,這與中國古代文化人集體「躲進小樓」的處世哲學有關,這是題外話,本文不多作贅述。

現代人對空間的認識基本是沿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知識。我們一般認為空間就是一個均衡靜止的三維無限延伸的虛空,就像一個舞台一樣,事物就在其中按時間序列上演,這個認識也根本性地影響藝術發展及藝術創作。

如果藝術不對我們認為「一般」的問題深入考究,藝術這座大廈的基石就不再牢固,眾多藝術家都幾乎沒有意識到這點,因此他們的藝術作品幾乎毫無創見,要麼躲入傳統的樣式中模仿他人,要麼任意揮弄所謂的個性「現代」一番。賞石也一樣,如果我們不深入考究更多隱藏的因素,亦會在現時的「復古」口號下窒息。

空間作為賞石的一種重要的潛在因素尚未被人們所認知,雖然賞石者在相石過種中對石體的渾然飽滿、錯落呼應等都有嚴苛刻求,但石體本身的形體變化仍然不能代表賞石的空間,使得這種苛求變得有太多的盲目性。

賞石的空間與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的空間大致相同,都是圍繞具體的作品構築的一個有限封閉的抽象空間,有所不同的是,繪畫與雕塑的空間是一種描述世界的方式,而賞石的空間只是停留在觀與思的層面上。

另外,賞石的空間並不像文學空間有很強的時間序列,賞石的空間不僅僅作為一種背景存在,它也呈現出某種瞬間實時性,在實時中顫動,就好像琴弦一樣,它的顫動頻率十分微妙。由於這種顫動的實時性,賞石與看圖變得完全是兩種概念,也正是這種顫動,使得石體突破其物質的屬性而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此意義上,賞石已不再是賞石,賞石的過程便成為一種二次進階的程式,使得人與石相交接時產生出一種「空靈幻境」。這種「空靈幻境」――不在場的在者,它以一種虛無、未知、即將的形式敞開。

基於民族思維慣性,由於賞石空間不再是自然石體的基本屬性,賞石似乎可以跳出石頭本身,從而達到一種無石境界。這種思想其實質是掉入一種玄學的泥淖,賞石離開自然石體,那種「空靈幻境」很快就會消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某些意義保存於思想中,例如傳統賞石的文人精神,我們可以在賞石過程中使之成為自我氣質或是成為一種自我思想的理念,但是,這種氣質或理念都不是賞石本身。

賞石離開人,就如一件藝術作品懸置在藝術館內,雖然它仍然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但它是時的顯現純粹是跌落至物的屬性;同樣賞石拋離開石,無論人如何想像或回憶,那種「空靈幻境」都不會真實再現,人也只是以人所是而顯現。

因此,賞石的空間完全取決於人看待自然石體的的方式。同一件自然石體,人們欣賞的切入方式不同,從而產生參差不齊的好惡,這是因為賞石在顫動中本身就已經幻化,石與人的關係處於一種晦暗不明的奇妙狀態,這就需要人們在賞石的過程中,在這種感性實踐中,燃起理性的光輝使其澄明。

作者簡介:

原文刊登於《中華奇石》雜誌2018年第8期

版式:張陽丹璐

展會

美石

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奇石雜誌 的精彩文章:

匠心營造,清心雅器

TAG:中華奇石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