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崇拜與禮儀——郭峰 牧師
「
教會
崇拜與禮儀
」
引言
2018年7月7日下午安亭耶穌堂有幸邀請到國際禮拜堂的郭峰牧師為我們作了關於《教會崇拜與禮儀》的講座,同時聞訊趕來的還有嘉定區各教會的眾弟兄姊妹。嘉定區基督教兩會主任楊玉蘭牧師、嘉定區基督教兩會秘書長陳琴牧師(安亭耶穌堂主持牧師)分別就此次講座做了發言與禱告。席間郭牧師就一般意義的崇拜與教會崇拜的意義、區別做了舉例分析,並且引用聖經內容深入解析了基督教的崇拜與禮儀的關係。最後以問答的形式與眾弟兄姊妹交流學習。以下是郭牧師講座的主要內容。
崇拜反映人的信仰,基督教是中國五大宗教之一。基督教在中國產生了深廣的影響。比如:人們把星期日叫做「禮拜天」就是來自基督教的影響,是對敬拜上帝的那一天的持守。基督教普遍把禮拜天當作是一周開始的第一天,是紀念主復活的重大日子。做禮拜就是不斷被主潔凈、被主聖化的過程。
一、
一般意義的崇拜與教會崇拜的意義
通常說的崇拜是指人們願意表達並承認某人或某事物對自己的生命有極大的意義。
二、通常說的崇拜與基督教的崇拜的區別
通常說的崇拜,他所崇拜的對象具有的價值是相對的,且有賴於崇拜者的承認與肯定。與教會崇拜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普通意義上的崇拜的對象是可變的,不穩定的,是階段性的。
基督教的崇拜對象是絕對的,獨一的上帝,不管人們承不承認祂都存在。在基督教的崇拜中,上帝永遠是主角,因祂主動親近人。
德國神學家卡爾拉納說:
「啟示祂自己,傾注無窮的愛,
是上帝的願望, 這是祂計劃的始與終,
也是祂的世界的始與終;
每一件事物的存在,
為的是使那永恆的奇蹟 ——
無窮的愛傾流 —— 能成為事實,
因此上帝創造了人,
並且使人能接受那無窮的愛 ——
就是神自己。」
在路加福音 15:11-32浪子回頭的比喻中,這位父親的小兒子最終是否悔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當小兒子願意到父親那裡去的時候,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並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 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吃喝快樂。他說: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15:22-24)。
我們的上帝正是以這種慈愛的形象,等待我們,祂的愛在那裡為我們預留。上帝願意與人親近,祂也主動與人親近,祂在等候人的回應。不是我們選擇神,乃是神揀選了我們。【來1:1-2節上】「神既在古時借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借著祂兒子曉諭我們……」上帝願意與人交流,這是上帝與人親近的本性。上帝對人的呼召,對人的親近,這種親近哪怕人軟弱跌倒失敗,仍然在那裡。上帝對我們有絕對的意義,時刻對我們有重要性,並且始終存在。
上帝對人主動地呼召—人蒙恩而對上帝的回應
上帝的呼召 /人的回應
宣召
認罪 讚美(唱詩、誦讀詩篇)
讀經
讀經後唱詩 使徒信經和祈禱
講道
默想、奉獻 (使徒信經)
祝福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活出基督
個人禱告:內室的與神貼心的交通。
公眾禱告:為教會、國家、會眾的需要、新的成員、正在發生的事情禱告,代表會眾向上帝獻上的禱告,需要具有代表性。
讀經:主怎麼說人怎麼做,就是人與主的關係最美好的狀態;聽主的話,按主的話做(約2:5-8),我們的光景就是在伊甸園裡了,就能與主同行。
【詩 1: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樹、溪水、果子、不枯乾的葉子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伊甸園裡的景象。人與神最好的關係期就是在伊甸園中。那時候上帝說有就有,命立就立, 神怎麼說人就怎麼做,事情就這樣成了。
讀經帶出來的就是神的同在。讀經應該有的態度是:用心聽,當作是上帝在今天講給我聽的,是這一個禮拜的指引,用耳朵領受上帝的道,在心裡有感動、有愛慕的心、有遵行的心。
在早期的教會,基督徒和猶太人都在會堂里做禮拜。直到公元80年後基督徒離開會堂。公元80年,猶太公會因為耶路撒冷及聖殿被毀,羅馬帝國禁止再進入聖殿和耶路撒冷,最高領導猶太公會搬到伊拉克亞麥尼亞,猶太公會訂立教令——每一個安息日的禮拜中,猶太各個會堂增加一個禱告:咒詛拿撒勒黨的禱告,就是針對基督徒的禱告。基督徒對此表示不認同的憤慨,從此只守七日的第一日的禮拜。
勸勉:帶出的上帝的信息是我們要領受的。面對上帝的話語,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某些教會,宣讀使徒信經,教會鼓勵弟兄姊妹奉獻,這些都是我們基督徒領受上帝話語,裡面有愛心的流露和信心的彰顯。基督教的崇拜表達了人們對獨一上帝,所具有的價值、權威和榮耀的承認和肯定。並願意對上帝的自我啟示加以回應,因此基督教的崇拜是基督教信仰的表達。
普通意義的崇拜和基督教的崇拜的意義不同,表現在對神該有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用具體的行為表達出來的,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崇拜就是以這樣的行為方式把我們對上帝的態度表達出來。崇拜是嚴肅會,不是到茶館裡說閑話的茶話會,要知道我們在作什麼,要曉得上帝對我的意義和價值。上帝當受稱頌,不單單是口裡說說,更是要在心裡稱頌,並在行為上彰顯。
詩班獻唱:是弟兄姊妹代表教會向上帝獻上的讚美,相當於舊約祭司利未人的樂隊一樣。
祝福:神要我們領受祝福是要我們做耶穌基督的見證人,證明神與我們的同在,在祝福中有差遣和使命的託付。
基督教的崇拜表達了人們對獨一上帝,所具有的價值、權威和尊嚴的承認和肯定,並願意對上帝 的自我啟示加以回應,因此基督教的崇拜是基督教信仰的表達。
三、基督教的崇拜與禮儀的關係
根據以上所歸納的,崇拜可以說是人對上帝應有的態度, 而禮儀就是表達這種態度的形式。
禮儀的這詞的英文(Liturgy),來自希臘文(Leitourgia)是由兩個字合成的,即「人民」(Laos)和「工作」或「服務」(ergon),合在一起可以將這個希臘詞解釋為「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工作或服務」。 簡單說就是「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的來源:
新約聖經很大部分用希臘文寫成。希臘是「大社會小政府的概念」,政府管稅收、國防極少數的事情。類似搭橋、鋪路、娛樂等政府都不管,是由有錢的大家族管理。農忙之後的農閑時間,在希臘時代,也是由有錢的大家族請戲班子演戲,演出古希臘的悲劇、喜劇。為的是在農閑的時候娛樂大眾。古希臘的語言中作這些事情叫作「為大眾的服務」。
公元 3 世紀,猶太人相當一部分住在巴勒斯坦之外,最大的群體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希臘人的城市,說希臘話。埃及的法老重視猶太人,因為他們有錢、有智慧和文化。試圖要籠絡這批猶太人,因為有信仰比沒有信仰好,更有利於社會穩定,於是亞歷山大的統治者就希望加深信仰的培育。但是早期希伯來文的聖經(摩西五經)大部分猶太人看不懂,於是希臘的統治者叫來七十個懂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的人士,將舊約希伯來聖經翻成希臘語。
在希臘文化中,沒有祭司向神獻祭的行為,將獻祭的工作表達出來。公元前 250 年,猶太人在翻譯希臘文舊約聖經時,就用這個希臘詞來表示在耶路撒冷聖殿中由祭司主持的宗教儀式,特別是獻祭。新約時代,大部分新約經文用希臘文寫,有關獻祭的字都是來自於這樣一個希臘語的「為大眾服務」的辭彙。
在希臘文聖經中,這個詞曾出現在以下經文中:
路1:23、來9:21、來10:11 指舊約時代的崇拜
徒13:2 以上指基督徒的崇拜聚會或祈禱會
羅15:27、林後9:12、腓2:30 指基督徒的慷慨捐輸,樂意助人的精神
羅15:16 指基督徒的生活應是崇拜上帝的表達
腓2:17 保羅用此來表明,他整個生命是奉獻於傳揚福音的工作
美國禮儀學者 Reginald Fuller 指出:在新約中 最值得注意的一處,提及希臘詞「Leitourgia」是在【來8:6】 「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耶穌拯救人類的工作=福音宣揚的核心=教會禮儀的內涵
耶穌獻祭的工作,就是拯救人類做的工作,也是教會宣揚的核心。對於教會的崇拜、聚會、禮拜的安排,諸多儀式的設計都應該帶出基督的福音,彰顯出基督拯救的工作,把基督的救恩工作彰顯出來。
教會禮儀所產生的效果可分為兩部分:
1、召聚眾人(主日崇拜的作用)
2、廣泛延伸(教會儀式與節期的作用)
儀式:與教會安排,最大的公約數,同心、同向的目標,讓更多的人曉得基督的福音,曉得基督為人類作了什麼,使人更加認識基督。
讚美詩:《讚美詩(新編)》,不僅可以唱,還可以念,其中也函括了歷代基督徒屬靈經驗的結晶,許多經歷神的記載。讀一首詩歌,會有寶貴的領受在其中。
怎樣分辨和選擇詩歌:
詩歌是否帶出耶穌基督的拯救的作為,主為我們作了什麼,並且回應上帝和救主,這樣的詩歌是好的詩歌。一些情緒的宣洩、甚至是不想與人分享耶穌的詩歌,都是有偏差的詩歌。
四、加深對教會崇拜與禮儀的認識對更新今日教會生活的啟發
崇拜和禮儀的定義,從定義闡發思考、反思問題,崇拜是基督徒的本分,對神的回應藉著崇拜表 達,內容和安排是藉著儀式表達,儀式、禮儀錶達的不是我們裡面的豪華和浪漫,而是得著基督和認識基督。
今
今日教會崇拜生活與禮儀實踐的若干可以思考的方面:
1 崇拜生活的更新還是音樂選擇的更新? 崇拜生活的更新還是音樂的更新,音樂是崇拜一個部分,一個好的教會,崇拜的時候所獻上的音 樂詩班和傳道人討論的結果。多讀一些詩篇,可以和講道的經文沒有關係,不強求一定相符。
2 洗禮崇拜中教會會眾的參與問題?
3 聖餐禮是「感謝禮」還是「認罪禮」? 領受聖餐不是兇手的眼淚,而是感恩者的眼淚。
4 教會婚禮的氣氛是突出個人品味還是神恩浩蕩?
5 聚會中禱告的匯聚意義?


TAG:安亭耶穌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