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過幾個紫砂壺案例的推斷,是不是覺得這裡面的水好深?

經過幾個紫砂壺案例的推斷,是不是覺得這裡面的水好深?

上圖是壺友提供的圖片,說是某國家級工藝師作品,泥料為本山綠,花了2000元。下面開始分析:

整體方面:

【幾何分析 :一把漂亮的「子冶石瓢」 】

石瓢是非常經典的壺型,具體又分子冶、景舟等器型。但無論怎麼變,石瓢壺的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這也是我們去判斷一把石瓢壺「美醜」的重要標準。

但這把壺整體就顯得有些非主流了,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笨拙」。初看照片,壺的「身筒」就有問題:對於一隻優秀的子冶石瓢,圖中標註A位置,應當是近乎直線,而不是鼓起;B位置應當有張力,而不能幹癟。其次壺蓋也與壺身的整體比例不協調:壺「的子」(C處位置)原本應該是三角形的,它幾乎做成了長方形,而且做得太高了;D處也做得太厚。總的感覺就是該挺的地方不挺,不該挺的地方亂挺,和子冶石瓢應有的「秀氣」二字相距甚遠。

局部方面:

從壺把、壺嘴等構件來看,這把壺也有較為明顯的缺陷,再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力」。和幾何分析的那把壺一對比就可以發現:壺把(E處位置)「三角」得不夠明顯,與壺身連接的角度也值得商榷,所以力感不足。壺嘴也很怪,主要是暗接的地方(F處位置)過渡過於拖沓,沒有爆發的力度。所以即使拋開整體不談,局部構件也和一把好壺應有的「神氣」大相徑庭。

泥料方面:

單看圖片,而且圖片也不清晰,我沒法準確判斷泥料的好壞(感覺泥料還可以),但絕對不是賣家號稱的「本山綠」(本山是指黃龍山,綠是指綠泥也叫段泥,本山綠是段泥中的極品)。關鍵還是價格不對,因為行情再不好、中間環節再沒有加價,一把「本山綠」做成的壺也不遠不止2000,我自己做壺的,這個我有絕對的發言權。

【我自己用「本山綠」做的仿鼓壺】

真是國工的作品?

由於沒有實物,我不能確定這把壺是全手還是半手。但說實話,我不認識壺的作者。從壺的做工、價格等方面看,我感覺不會是國工(國家級制壺工藝師)的作品,哪怕是代工的也太不可能,又或者署名的作者根本不是國工(我也懶得去查)。因為,作為一名國工,實力還是要打底的,起碼這些錯誤應該不會犯吧,這樣的壺流出來,不是在壞自己名聲么?

綜上,我認為這壺肯定不值2000,但泥料看著問題不大,平時喝喝茶還是可以的。

【壺友敘述:仿古壺、泥料為小煤窯朱泥、全手工】

一、推敲「做工」

【左邊的壺,右邊是壺友淘的壺】

(1)身筒(壺的身體):「仿古」又叫「仿鼓」,是仿造「鼓」的造型,所以一把仿古壺的身筒必須像鼓的身體一樣,具備膨脹的力感。和左邊我自己做的壺對比,這把壺的身體在整個A區域都不夠「挺括」,缺乏「鼓」的沉穩、膨脹之感,造成整體精氣神不足。

(2)壺把:壺把既要講究與壺身的協調,又要考慮到使用者的舒適度,然而它的壺把受身筒影響顯得不夠舒展,特別在B處過於拱起,這樣的造型在使用時,手指易觸碰到滾燙的壺身。

(3)壺頸:仿古壺講求「矮頸」,但這把壺的脖子(C)處做得太高了,乍一看,整壺就像一隻探頭張望的鵝,完全不符合「仿古壺」應有的閑庭自若之氣。

(4)的子:仿古壺的「的子」(D處)應當是壺「身體」的縮小版,這把壺「身筒」沒處理好,「的子」也不像。另外「的子」的脖子(E處)做的太高了,看著感覺很多餘,忍不住給它砍一刀。

二、推敲「泥料」

【剛買回來的時候拍的圖】

對於一般壺友,做工差點就差點,喝喝茶嘛,又不是搞選美。但泥料要是有問題,那就不能忍了!對於鑒別泥料好壞,不看實物我也不敢下定論。但這時,壺友給了我一條重要信息,壺友說:「這壺買來的時候顏色很紅,用著用著越來越潤了,透氣性越來越好了,但也褪色了,有圖為證」。

那這個問題就大了,我稱之為「一把連煙灰缸都沒法做的紫砂壺!」,為什麼?正宗的紫砂壺,顏色只可能越用越深,怎麼可能褪色呢?那假如不是真紫砂,怎麼會有良好的透氣性?又怎麼越來越潤?這不是矛盾了嘛!答案:賣家在普通紫砂壺上打了一層蠟,以此冒充朱泥壺;壺友平時茶用水沖多了,表面蠟少了,就開始養壺了,透氣性自然也好了,壺也潤了。所以這樣的東西,喝茶肯定不行的,因為打過蠟啊;做煙灰缸也不行,因為它裡面還是紫砂,吸味啊,煙灰彈多了就成個「煙味香薰」了。

三、最終結論

【小煤窯 朱泥】

確定的方面:做工不行、打過蠟,至於是不是全手工、是不是名家作品,甚至是不是朱泥,我想也都不重要了。

【宣傳為:壺型:子冶石瓢、泥料:原礦黑泥、某工藝師全手工製作】

一、推敲「做工」

「子冶石瓢」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傳統器型,相關的知識我就不贅述了。但正是這個壺型的經典,使得它的「美醜」標準有個相對嚴格界限。

結合我自己多年的做壺經驗,我認為「子冶石瓢」必須要講究「在規矩範圍內的靈動」,但這把壺一沒規矩、二不靈動。下面我拿一把自己做的子冶石瓢和它作個對比,從整體上看,子冶石瓢應該是由多個三角形組成,比如,A處位置這把壺太挺、B處位置太癟,造成壺的身筒過於臃腫,同時也造成壺嘴沒有力感;壺的子(C處),原本應該是三角形,它做成了長方形。細節方面也不夠靈動,比如壺把與壺身的連接處(D處),應該是很流暢的暗接,但它處理的跟個明接似的,非常突兀。所以單從這一張圖,不用細緻推敲,就可以看出這壺不咋滴。

二、推敲「泥料」

我想對於廣大壺友來說,壺的做工差一點就差一點,關鍵泥料不能出問題,因為消費者要的是放心;對於我們制壺者,做壺水平有差別,這是能力問題,但對於泥料這種完全可控的環節,不能有半點水分,因為紫砂藝人也是人,做人要有良心。所以,泥料差是我看不起這把壺的真正原因!

從目前市場來看,原礦黑泥已經非常緊缺,正宗原礦黑泥再怎麼也不會是這個價格,而且從圖片看,壺身發亮,顏色很濃郁,符合一般化工壺的特質。另外從我了解到的情況看,現在大部分低端壺用的黑泥里摻了錳,更有甚者直接用錳礦來做。有的人說經過高溫燒制後,用來喝茶對人體沒有壞處,說不定適量補充猛對人體也有好處。我想對說這話的人說,有沒有害另當別論,但你願意天天拿著這玩意兒喝茶嗎?!其次,作為紫砂藝人,我想問問你,紫砂壺的泥料都不純了,摻了這麼多化工玩意兒,你賣的還叫紫砂壺嗎?!這樣下去終究是害人害己。

三、其他推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定:壺的做工一般、泥料為化工料。簡單推斷:不可能是「工藝師全手工」作品,因為沒哪個工藝師會做這種得不償失的蠢事。所以,這壺的宣傳介紹沒有一句是真的,屬於低端化工壺!

【壺友敘述:「民國綠泥、全手工、花器、200元」】

一、關於「做工」

【壺的細節圖】

紫砂壺常見的造型有:光貨、花貨、筋囊貨以及雕塑壺品,其中一把好的「花貨」最講究個「巧」字,具體說就是「巧形、巧色、巧工」。但這把壺怎麼看也沒有「巧」的感覺,從壺嘴與壺身的連接以及動植物的造型看,均有肉眼可見的明顯缺陷,而且整體過於粗糙呆板。當然,對於200元的紫砂壺,我們也不能要求太多的藝術效果。

二、關於「全手工」

這把壺說是「全手工」的,但從細節看,並非如此,下面我詳細講:

(一)看「壺把」。

全手和半手做「壺把」時,都要先把紫砂泥搓成條狀(如A所示),但下一步精細成型就不一樣了:全手工的「壺把」成型完全靠藝人的手去把控(如B所示),所以顯得渾然一體;但半手工的壺把成型依靠的是模具(如C所示),當用模具壓的時候,就會在壺把的中間位置留下痕迹。當然,有的經過後期精修,也會沒有,但這把壺的壺把顯然沒處理好,在D位置就留有很明顯的半手工特徵。

(二)看「內部」。

【壺內部】

這把壺的內部「滑溜溜的」,沒有一絲痕迹,他錯就錯在太光滑了。這部分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詳細講過(感興趣的朋友點擊藍色文字即可查看),我就不再贅述了。

簡單說,就是半手工在搪身筒的時候,是由內向外用力,無法避免的會把底片與壺身的連接痕迹給擦除(如E所示);而全手工是在外面整形,由外向內用力(如F所示),內部連接處多少會留下痕迹(如下圖所示)。

再次聲明一點:半手工和全手工,不能說誰一定好,相反我強烈推薦新手去買半手工的壺。但話又說回來了,半手就是半手,全手就是全手,老實說就好了,半手又不丟人,一套魚化龍的模具在那裡,又有幾個人能做出神韻來?所以,沒必要用半手冒充全手,以此來吸引眼球。更何況200元的紫砂壺,怎麼可能是全手工呢?

三、關於「泥料」

對於這個「民國綠泥」,我沒有給壺友做太多科普,只喊他泡壺茶,隔個一晚上,聞聞有沒有怪味。結果第二天,壺友反應味道很大,好了,這就證明了我的判斷,這是一把化工壺。說真的,對於一般預算不太高,路子也不多的壺友,這類「綠色」「藍色」等鮮艷的紫砂壺還是盡量不要去買,現在大家掙錢都挺難,盡量做到理性消費、合理消費,不要一時衝動買了後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宜說娛樂 的精彩文章:

還在把朱泥當做大紅袍,買對了嗎?
養好壺需要注意這些

TAG:靖宜說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