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祛濕方法來了——袪濕運脾的關鍵

祛濕方法來了——袪濕運脾的關鍵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袪濕這個詞開始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提及,也成了養生的關鍵話題!

我們現代人水濕很重,因為不大運動了,因為曬太陽少了,因為有空調了,因為喝冷飲的機會多了。

不少人去看中醫時,舌頭一伸,總是被說:「有濕氣。」尤其是南方地區的朋友們,中招幾率更高。有濕氣怎麼辦呢?當然是要祛濕運脾。

1

羅大倫:現代人濕氣重,原因在生活習慣

羅博士在讀博士時,研究電腦里三千多張舌像,發現其中有幾乎一半的舌像水濕都很重,這些舌圖都是在醫院裡面拍攝的,後來,畢業了,他在觀察普通人的時候,發現水濕的比例也是這麼多的。

濕氣重,可能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關。

1.過食生冷食物飲品

現在無論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飲,而古代沒有這事,古代要想喝涼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後儲冰,基本是皇上才有這個條件。我們把這麼冰涼的飲料喝下去會傷什麼?傷脾陽,一下把陽氣給傷了,陽氣是控制水濕的,結果水濕控制不住,濕氣越來越重,男性喝冰啤酒,乾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水濕的舌像是什麼樣呢?舌頭水濕特別重,舌體邊有齒痕,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別明顯,這都是水濕重的舌像。很多經常喝涼啤酒的人,都會有慢性腹瀉的毛病,一吃涼的就腹瀉,其實這就是脾腎陽虛了。

2.現代人空調吹得多

中醫最重要的原則是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季節不同有變化,夏天天氣炎熱,皮膚開泄了,肺主皮毛,毛孔開張,汗就出來,肺氣會使得津液往外走,中醫說,夏天陽氣在外,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開空調了,一下汗出不來,喝的水都沒有地方出了,就會傷到肺,把我們肺的陽氣給傷了,肺主水,沒辦法運化水了,就會導致水濕。

2

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有濕?

1.胖還是瘦?

中醫有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濕」。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濕,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2.是否容易睏倦?

濕氣明顯的人常常感到身體特別睏倦,懶得活動,頭重如裹,頭腦不清爽,關節沉重,渾身酸痛,這是濕氣黏滯,阻滯經絡的表現。此外,這些人士還常有胸悶的感覺,要長呼一口氣才舒服。

3.胃口怎麼樣?

濕氣重的人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這是典型的脾虛濕困表現。

4.排便正常嗎?

體內濕氣重時,大便往往稀爛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鬆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人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5.看小便

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但次數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個別女性朋友還有白帶量多,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

6、舌頭長啥樣?

判斷有無濕氣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濕證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濕熱證候的人士常是舌紅苔黃膩。詳見你是寒濕還是濕熱體質?90%的人都搞錯了一文。

7、你愛出油嗎?

耳朵里耳屎呈油狀易流出也提示濕熱證候明顯。此外,如果毛髮容易油膩出油,面部皮膚油膩油亮或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發黃也常提示體內有濕氣。

3

怎樣袪濕才有效

1.根本方式是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去除濕氣的根本方式,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這些生活習慣不改,那麼水濕雖然可以通過藥物去除,但是馬上就會復來.

我們不能總是靠藥物維持體內的平衡,所以,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2.五苓散與平胃散

中醫裡面有很多祛濕的方子,比如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就出了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五苓散等很多祛濕的方子,在水濕停留在身體不同部位的時候,可以用到這些方子。

五苓散的組成是: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苓桂術甘湯裡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葯都在裡面,茯苓祛濕,白朮補脾,桂枝溫陽化氣。同時,張仲景還增加了豬苓、澤瀉兩味葯。都是瀉膀胱經和腎經的水濕的,當我們更加確定,水濕的問題主要集中出現在膀胱時,我們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藥部位更加集中一些。

在《傷寒論》裡面,這個方子治療的癥狀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等。五苓散治療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

有很多醫案可以證明,五苓散可以治療很多因為水濕泛濫引起的孔竅的疾病。還用來治療水濕嚴重導致的眩暈、嘔吐、發熱、汗出等等疾病。

後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劑局方》裡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為這些方子是當時皇家組織編寫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個祛濕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來去除脾胃的濕氣的。它的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講的是:

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薑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干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這個方子現在已經有了中成藥,叫平胃丸,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濕滯脾胃導致的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噁心嘔吐,大便溏瀉,睏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因為這個方子的蒼朮藥性燥烈,因此沒有水濕之氣或陰虛之人,症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不能服用這個方子。

五苓散或者平胃散是中藥方劑,大家不要自行使用,需要找專業的中醫師辯證使用。

3.袪濕食療

祛濕的食療良方首選的就是「紅豆薏米粥」。

「紅豆薏米粥」里說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身形瘦長,而紅小豆顆粒更圓,個頭也稍大於赤小豆。二者都有祛濕的效果,但論祛濕、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紅小豆遠不如赤小豆。

《本草綱目》中記載:「赤小豆以緊小而赤暗色者入葯,其稍大而鮮紅色淡者,並不治病。」說的就是赤小豆與紅小豆的區別。所以,熬「紅豆薏米粥」應用赤小豆。

《神農本草經》載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容易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容易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赤小豆莫屬。

薏米即薏苡仁,有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之分,兩者都擅長祛濕。不同之處在於:生薏苡仁偏寒涼,直接煮粥易傷脾。而炒薏苡仁寒性會減少,其祛濕效果比生薏苡仁更好。因此,熬制「紅豆薏米粥」應用炒薏苡仁。

薏苡仁可以在家自己動手炒,取乾淨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即可,亦可到中藥店買炒薏苡仁。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所以袪濕常常與健脾相伍。

對於脾胃虛弱還可適量服用八珍糕,在古代,宮裡的皇上們都喜歡吃八珍糕,乾隆皇帝尤其喜歡,幾乎常年不斷。

在八珍糕這個方子裡面,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党參和白朮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用藥主要是參苓白朮散加減。

平時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虛,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經常食用,孕婦不宜。

5

兩個法子,讓祛濕效果翻倍

1.祛濕步

為什麼濕氣大的人腿容易腫?因為濕性下注,濕的重點是在下面。

GIF

濕氣大的人可以這麼散步:雙手叉腰,後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腳尖勾著蹬出去。走得不用太著急,走穩一點、慢一點,只要把腿抖起來,氣血循環就舒暢開,經絡就疏通。

祛濕步,其實就是一個蹬腿的動作。我們這樣走起來,它特別有效,可以促進腿的氣血循環。腿的氣血循好,濕氣就能很好地消利出去。

2、祛濕穴

陰陵泉穴屬於脾經上特別好的健脾利濕的穴位,可以說是祛濕第一穴。

取穴方法:做好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脛骨內側髁後下方45度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最舒適的體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側陰陵泉上,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併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維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對局部肌肉進行左右彈撥。每次按揉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日2-3次。

懸灸方法: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約3cm處,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2次。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由中醫思維+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祛濕 的精彩文章:

6月是祛濕的好時機,每天喝點它,濕毒全無一身輕,現在知道還不晚!
它是「頭號祛濕王」,沒事多吃點,掃除體內濕氣,大肚腩也平了!

TAG:祛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