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貨」的自我修養

「吃貨」的自我修養

關於「吃」這件事兒,的的確確是古今中外非常在意的事情了。許多相關飲食文化的書籍依舊被人所誦讀,這年頭,沒有點文化素養都不好意思談吃了。

在此奉上「吃貨」的進階書籍,助力吃貨的自我修養。

《食經》

《食經》作者崔浩,字伯淵,北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

據《隋志》醫方家記載:《崔氏食經》四卷。《舊唐書》載:《食經》九卷,崔浩撰。《新唐書》同。《通志略》載:《崔氏食經》四卷,崔浩撰。

根據史料記載,其實著名的崔浩《食經》,是在崔浩逝世後由崔母盧氏「口授而成。

從書中可以了解到,當時飲食著作中收錄的食物品種已經很多。有膾、羹、 湯、炙、醬生餅、卷、糕、面、寒具、飯等類。而每類食品又有若干品種。如羹就有羊羹、魚羹、鶉羹、折箸羹等,種類繁多,菜名取名十分講究文采,大多取名實為華麗。

《隨園清單》

《隨園食單》作者袁枚,清代著名文學家。

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二十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十四個注意事項。

還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敘及。

此書是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導性史籍,文章簡單易懂,人人都可將其作為烹飪的指導書籍。

《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談吃》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文中汪曾祺總能把「吃」這件事說得引人入勝,烘托的恰到好處,飽含似有還無對生活的摯愛,讀起來真是身心雙重享受。

不過是一道日常小吃,卻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風情,又調和了製作者的心意,還有汪先生與家人朋友的回憶。用極其細膩的言語,將口腹之慾和文學之雅融會貫通。

《至味在人間》

《至味在人間》作者陳曉卿,紀錄片製作者,美食專欄作家,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全文涵蓋了陳曉卿作為一名美食愛好者十年掃街而來的美食記錄,將各種民間美味發掘放置檯面上。熱衷於鑽研街邊巷尾的小館子的獨門絕活菜品,喜歡各種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的江湖菜品。

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人》都能領悟到陳曉卿對美食的熱愛。

《雅舍談吃》

《雅舍談吃》作者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浙江杭縣(今杭州)人。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每篇都以一種食物的名稱為題目,篇篇精緻,充滿閑情逸趣,讀來常常口齒生津,饞涎欲滴,文風幽默,讀起來卻是真真有趣呢。

陳曉卿寫短文的模範就是梁實秋,梁實秋的幽默對他產生了非常深厚的影響。

《中國吃》

《中國吃》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俠有金庸,史有高陽,吃有魯孫——「華人談吃第一人」。

魯孫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被譽為民俗學家。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有美食家之名。

本書寫的是中國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書中除了談吃以外並談酒文化、談喝茶、談香煙與抽煙,文中一段與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一夕談煙,精彩絕倫不容錯過。

停不下來的烈焰之吻

-

我都禿頭了你還不關注我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辣點贊 的精彩文章:

TAG:辣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