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性格、動機和職業發展

性格、動機和職業發展

一個月以前,在《性格、動機和職業成就》中談到了性格和動機對於我們的職業成就的影響,很多血淋淋的數據似乎告訴我們說,性格的確能夠「決定命運」。那麼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嚴重而又不招人喜歡了,因為如果我的性格「不好」,豈不是我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掙扎嗎?

要澄清這個問題,容我先來駁斥一下朋友圈裡常見的幾個關於性格和職業的誤解。

首先是「深得人心」的,連我自己也常常用來搗糨糊的金句:「性格無好壞之分」。放到職業發展和職業成就的話題中來,性格當然有好壞之分:盡責性太低的人,工作績效偏低;情緒性高的人,工作績效偏低;外向性低的人,容易被人低估其能力;宜人性太低不容易被團隊接納(關於團隊中的表現,可以參考拙作《三個諸葛亮,不如臭皮匠》)……怎麼能說無好壞之分呢?原因無非這麼幾個:

講這個話的人不願意讓聽這話的人絕望;

講這個話的人不知道如何幫助聽這話的人解決問題,所以想告訴別人其實沒有問題;

講這話的人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個需要駁斥的,是「性格無所謂好壞,關鍵是是找到適合的崗位」。順著「適合的崗位」這條誘人的關鍵詞,誕生了很多用性格測評來做職業規劃的偽科學,其中被濫用最多的就是大名鼎鼎的MBTI。由於盜版泛濫,所以規劃師們可以用零成本來實現「科學」規劃,甚至不單單是散兵游勇,就連赫赫有名的ONE心理都曾經推出過9.9元一份的《職業性格測評》,而這個《職業性格測評》的外衣下,赤裸裸地就是MBTI的身體。然而MBTI雖不受心理學家們待見,但誤人前途的這口鍋,卻是背得冤枉。因為在MBTI施測師手冊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寫著,MBTI里的性格類型和職業的對應,是指某種特定性格類型的人「容易被某類職業所吸引」,而非某種類型的人更勝任某種職業。而且,MBTI的施測師訓練中,反覆強調,MBTI不能用來做職業規劃。如果看過MBTI的手冊,還會發現一個疑點,就是其中ISFJ、ESFJ、ISFP、ESFP,只要是中間兩個維度是S和F的,對應的職業裡面都有宗教服務。請問各位,有沒有感覺到這根本就是雖然已經翻譯,但並沒有完成「漢化」的「半成品」呀?!我們有那麼多作為職業的宗教服務嗎?

那麼有沒有適合某人性格的崗位呢?個性和崗位要求的匹配如何理解呢?為什麼我說「找到適合的崗位」也是謬論呢?

其一,我在前面講到的幾條:盡責性低不利,情緒性高不利,宜人性低不利,都是清楚明白地擺在所有人的面前的,並非只對某些工作崗位有用。

其二,根本找不到所謂適合的崗位。如我在《性格、動機和職業成就》中提到埃德加.沙因的《新職業錨》,其實關鍵在於調整自我,以適應崗位的要求、同事的要求、上司的要求和環境的要求。因為這是一個處在急速變化中的世界,休說其他,但就職業而言,如果我們打開霍蘭德當初列出的那些職業清單,請問有多少職業已經消失了?請問未來的十年還有那些會消失?誰知道呢!所以在Tim Cook接受杜克大學的採訪時,回憶起自己30年前在杜克大學求學期間所作的職業規劃,非常感慨地說,自己這麼些年來走過的職業發展道路,和當初的規劃沒有一絲一毫關係!Steve Jobs在斯坦福畢業典禮上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路時,也說:當初並無清晰的方向自己要走向哪裡,只有走過之後,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其實都有其中的前因後果。

其三,我們的職業選擇,除了性格,影響的因素太多:個人的教育背景,就業市場的機會,收入水平和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等等。還有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討論過的——理想。

第三個需要駁斥的,是對於性格的絕對迷信,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論。雖然我在前面駁斥了「性格無所謂好壞」的說法,但並不意味著不完美的性格就只能帶來不完美的職業發展。按照心理學的理論,成年以後,我們的性格極難發生改變,但經過訓練和自我發展,我們是可以克服一些性格帶來的不利因素,獲得滿意的職業發展的。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我和一位久經職場的前輩總結出來的LDPAAC?模型:

每個人的個性(Personality),其實是潛在的,不容易被直接觀察到的特徵,而真正影響其工作表現的,是其在工作中展現出來的相關能力(Competency),這些能力是我們能夠直接觀察到的行為。這其中,兩個重要的環節是Agility——敏感度,以及Adaptability——可塑性。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

十年以前,我的直接上司是一位非常睿智的、非常成功的大叔。大叔能說會道,常常和我們談笑風生。然而又一次,我們在團隊建設中用到MBTI來進行性格測評,這位大叔的性格測出來卻是非常地內向。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覺得這個測評肯定是不準,但大叔卻很肯定地說,測評是準的,他自己的確就是很內向,他一直都很清楚,而且以前也做過其他類似的測評,結果非常一致。

那麼大叔的談笑風生又是怎樣煉成的呢?後來熟悉之後,大叔講起了他早年職業生涯的一次重要轉變:大叔二十幾年前入職那家公司時,是24歲的青蔥少年,第一個崗位是IT運維工程師,第二個崗位是生產計劃員,兩份工作在當時都並不需要太多地與人溝通。但幾年過後,由於工作出色,老闆決定提拔大叔做生產主管,帶領數十名一線的工人。大叔立即意識到,新的工作需要他改變行為方式,主動與下屬多多溝通。於是大叔給自己定下任務:每天到生產現場,逮著人就和別人說話,無論是說工作還是關心生活。一開始的時候,由於強迫自己做了不擅長的事情,大叔每天都幹得非常辛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每天下班回家,看到老婆和兒子都不想說話,因為自己的能量已經在公司里耗盡。

隨著不斷地「訓練」,大叔漸漸地能夠在和別人保持密切溝通的同時,消耗的「能量」越來越少,到和我同事的幾年,覺得自己雖然骨子裡還是不願意多說話,但非常明白什麼時候該說,而在說的同時,已經不再感覺到能力被劇烈消耗了。

對照上圖的LDPAAC?模型,首先這位大叔的個性是內向的,然而他在被提拔做主管的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方式需要有所變化,這正是LDPAAC?模型所強調的Agility——敏感度,能夠認識到工作的要求以及自己和這個要求之間的距離;意識到需要轉變時候,這位大叔能夠不惜「耗盡能量」,保持和員工的溝通,這一點,正是LDPAAC?模型所指的Adaptability——可塑性:改變自己固有的行為方式的意識和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大叔清楚明白什麼時候該說,該說什麼,並且不再有劇烈的「能量消耗」,這標誌著大叔已經獲得的相關的Competency——能力。

借用MBTI施測師手冊的一個比喻來說,做和我們性格不一致的事情,猶如我們被要求用左手(對於左撇子來說,則是右手)來簽名,雖然一開始會非常彆扭,不自知,但如果需要,經過有意識地練習,其實我們兩隻手都可以簽得一樣漂亮。

所以綜合來看,性格的確有好壞之分,有些性格特徵有利於我們獲得事業的成功,有些性格特徵不利於我們獲得事業成功。但由於未來的職場變化多端,與其投機取巧,徒勞無功地去尋找所謂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不如積極主動地去識別職業對我們行為方式和能力的要求,然後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來滿足這些要求。這,才是性格的自我認知能夠帶給我們職業發展的最大收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才測評和發展 的精彩文章:

TAG:人才測評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