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推文寫得我都想摔碗了!

這推文寫得我都想摔碗了!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048個城市故事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為什麼要在瓷器上用鑽打洞呢?

其實,那是一種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

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釘,

把有裂縫的瓷器重新拼接起來。

在這個買買買當道的社會裡,

一個碗破了,丟到垃圾桶,

回頭就下單買新的。

以前的老百姓家裡,

這樣一個破碗卻捨不得扔掉。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

當街巷傳來這樣的叫賣聲,

人們會拿到鋦瓷匠那裡,修起來繼續用。

鋦瓷匠用的工具很簡單,

米粒兒大小的鑽頭,

像拉胡琴的弓子,

鋦鉗、鉤子和釘鎚。

那個鑽頭就是俗話里的「金剛鑽」。

鑽頭上裝著的金剛石,

是未經琢磨的鑽石原石。

別看它小,一副擔子加起來的價值,

也趕不上那一粒金剛鑽值錢。

沒有一套金剛鑽,你千萬別接瓷器活,

說的既是裝備問題,又是工作的耐心。

把破裂的瓷器擺正,

對上碎片,細繩綁定,開始拉弓鑽孔。

鑽太淺,鋦釘碼不住瓷片,裂縫依舊;

鑽太深,洞穿瓷片,瓷器直接報廢。

孔洞鑽好,刷去瓷屑,

安裝鋦釘,小槌輕敲,

一隻只鋦釘牢牢地嵌在瓷碗上。

鋦釘,體現了匠人的水平,

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鑲好,再把瓷粉填入縫隙,

擦拭拋光,一個瓷就算鋦好了。

師傅用剛修好的碗接水,

拿在手中跟主人家聊上幾句。

過一會兒,滴水不漏,

主人家自然樂呵呵地付工錢。

閃著金屬光澤的鋦釘,

就像撒在花碗上的花瓣,為舊碗添彩。

一個破裂的花瓶、一隻摔爛的瓷碗、

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

在鋦瓷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

這一行當起源於何時已無法考證,

但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圖》的角落裡,

就藏著這麼一位鋦瓷匠。

古老的手藝不光是實用,它還留著溫情。

張藝謀導演的《我的父親母親》里,

鋦瓷匠在招娣媽的招呼下,

修好了一隻青花瓷碗。

在這女追男的純愛故事裡,

招娣的愛情從一個碗開始。

村裡建學校的時候,

招娣換著樣兒做菜,

特意用青花瓷碗盛好送去,

滿心期盼意中人能吃上自己做的飯。

教書先生駱長余知道了瓷碗的意思,

也就明白了一顆懷春少女的心。

這樣一個愛情信物,

被任性的孩子摔碎了,裂成好幾片。

鋦瓷匠用了好多個鋦釘來修補,

比買個新碗還要貴。

招娣媽是個明白人,她說:

「使碗的人走了,把閨女的心也帶走了。

把這碗鋦好了,也給閨女留個念想。」

以前,惜物惜福的手藝活兒,

講究滴水不漏的實用性。

清末以來,鋦瓷成了八旗子弟的新雅趣。

他們會將黃豆泡在瓷器中,

待豆子膨脹撐破器物後,再尋大師修復,

把玩的就是裂紋釉般的獨特美感。

就這樣,鋦瓷分成粗活和秀活。

粗活,主要修復民間生活用品,

用的鋦釘是清一色的鐵釘。

而秀活,追求藝術審美,

鋦釘活用鍛銅工藝,

形態多姿,精美絕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這門手藝很吃香,補碗的人要排隊,

老師傅一天能補100多隻碗,

據說坐得屁股都疼。

隨著工業制瓷快速發展,

便宜的瓷器壞了,再買一個就是,

鋦瓷逐漸淡出市井日常。

時代匆匆向前,總有人在追憶往昔。

經過鋦瓷工藝的處理,

老器物會增添內斂與深沉的滄桑感,

格外受文玩愛好者的喜歡。

時至今日,似乎是突然間,

鋦瓷變成了藝術,被人們重新認識。

2003年紐約拍賣會上,

破損後經修補的元青花龍紋扁壺,

以583.15萬美元成交,

鋦補的殘器魅力可見一斑。

清代花卉紋鳥食罐。

殘缺也是一種美,

而且是一種最接近真實的美。

從古時實用地修補,

到老一輩寄情於物,

鋦補的過程中,

都坦然面對世界的不完美。

大大小小的鋦釘,

彷彿是平凡划過的痕迹,

不完整,卻情意綿長。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銀川 | 在《大話西遊》的取景地,每天吃掉一頭羊。
泰國—12位少年驚魂18天,小山洞裡的世界級大營救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