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龍井寺品茶—韓少華

龍井寺品茶—韓少華

北京城大小茶葉店裡難得見著龍井,這可是有些日子的事情了。

好在我自幼喝茶就雜。凡紅、綠、花茶,烏龍茶,沱茶,以至高末兒,老梗兒,都來者不拒。不過,既生在京里,日常解渴倒是離不了京花茶,如「張一元」老茶莊的「香片」之類。有時候親友們捎些個西湖龍井、武夷肉桂或是洞庭碧螺春,就往往要等來了客,才陪著嘗嘗。以至於擱得久了,竟味同蘆藿了,也是有的。所以聽說龍井脫銷,倒也沒怎麼留意。

去年底,有個杭州的讀者朋友,不知怎麼得知我祖上原屬浙籍,就寄來一筒龍井,附言說是「一級成色」,「暇時無妨品一品」。等我把茶沏了,斟上了,喝下去了,也沒覺出什麼了不得的味道來。心想,不是北京水質的過,就是我這個「京籍浙人」口味上早已木得可以了。至於「品一品」么,依然是不甚了了。

記得那年登莫干山,就試過劍溪水沏的蔭山烏龍;後來游無錫惠山寺,又嘗過「二泉」泡的大葉兒炒青;去年的伏天里,還在車過黔南小鎮羅甸的時候,蒙主人好意,給我們一夥子喉嚨里冒著煙兒的趕路人,燒了剛從苔岩底下汲來的清泉,沏了一大壺都勻毛尖……可細想這幾遭兒跟茶的緣分,要麼好茶缺好水,要麼名泉陪了俗葉子,要麼茶也好、水也好,卻乾脆就為了個解渴。只是三年前立春之後兩天,在西湖龍井寺那回,彷彿才隱約著沾了沾那個「品」字的邊兒。

那天,一場春雪過後,又續上了雨絲兒。冒著雨沿湖走去,還沒到龍井寺,就漸漸覺出一陣子爽人的氣息,挾著潤底崖頭的松、柏、烏桕、冬青交融成的滿山翠色,都撲著臉兒迎了來。轉過山腳,又聽得澗水從好一片山茶叢底下經過。拾級而上,才到了青岩環護著的龍井泉邊。只見泉水從岩口裡涌落,積成一凹清潭,靜得跟凝住了似的。潭面上緩緩蒸騰著淡淡的、輕輕的暖煙,讓人疑惑那泉脈里真地含著地母懷裡頭的溫存。向潭的深處看去,不但見著了水底的細細的苔痕,還從那一片又一片苔茸靜如沉碧的光景里,覺出了潭水的凝重。

這一潭水裡,不見魚。

不知道過了多久,抬頭四下里一看,見山間一片青森森的,才猛覺出輕寒襲面,周圍也不見個人影兒。想到這麼一大片潭光煙景都歸我獨享了,心上頭一時竟感到有些承受不住似的。

傍著龍井潭,又流連了好一會兒,才進了古寺的中庭。仰望正殿五間,隔著明窗也不見裡面的莊嚴法相,佛殿似早已改作茶室了,進了殿門,又不見一個茶客,只得就近揀了個臨窗的小桌子落了座。略一回顧,還沒等我開口,就從那邊窗下灶台旁早迎過一位老阿嫂來,見她含笑捧著個小巧的紫砂秋柿壺,並一隻細釉子素白瓷掛里兒的紫砂枇杷盞,都輕輕兒安放在桌面上;放妥帖了,又微微一笑,說了句「難得好興頭,就嘗嘗梅家塢的吧」,隨後轉身到灶台那邊,忙著自己的事情去了。

一對叫不上名目的小山雀,穿過雨絲,並著膀兒落到殿檐子外廂那棵老冬青上,躲到密密的枝葉間去;依稀見它們一邊抖了抖翅子,一邊頭靠了頭,輕音曼調,你言我語起來,這倒讓我心頭不免生出一點兒憾意:只聽得鳥語,卻沒等上領略花香;這趟西子湖,來得似乎急躁了些……

估摸著壺裡的葉子正漸漸舒展著,就淺淺地斟了半盞——見那茶色么,只得襲用前人拈出的「宛若新荷」幾個字形容;也心領了紫陶杯偏掛上一層素白釉子里兒的那番美意。等舉著茶盞到唇邊,略呷了呷,只覺得淡而且爽,不像鐵觀音那麼濃,那麼執重;再呷一呷,又感到潤喉而且清腑,不同於祁紅那樣一落肚就暖了個周到;隨後,又細細呷了一呷,這才由心縫兒里漸漸滲出那麼一種清淳微妙感覺來——哪怕你是剛從萬丈紅塵里騰挪出半側身子,心裡頭正窩著個打翻了的五味瓶兒,可你一腳跨進此時此地這情境中來,舉盞三呷之後,也會覺得換了一掛肚腸似的;什麼「滌濁揚清」、「迴腸盪氣」一類話頭,早已丟了用場。你或許壓根兒也無緣玩味龔定庵「自家料理腸直」的句子,可你此時會覺得出,在這雪後雨中的龍井寺,任憑這窗下灶上煮滾了的龍井泉泡開了的龍井茶,經三呷而入腹,就把你的百結愁腸給料理得舒活起來——說得直白些,那可是連老妻幼子都不一定撫弄得到的去處呢……哦,記得《說文解字》段氏注里有「三口為品」的意思。既然「三口」之數已足,好歹也算把個「品」字給湊齊整了,何況窗下茶灶頭的款款的沸聲,檐前綠葉間的綿綿的情話,乃至那一潭的暖煙,滿山的寒碧,已在不知不覺之間,悄悄兒地融進手掌心上這小半盞清茶的幾許氤氳里來了呢。

茶盞,就這麼半空著,我竟不敢也不忍斟第二盞了;縱然那些品茶品煙的裏手們常說,「煙嘗頭口,茶飲二道」,也只得……

我簡直無從知道此後還能不能機緣得再。即便有機會再游這古寺,再品一品這名茶,怕也難以重溫今日這番情韻了。固然,這古寺長存,清泉長在,名茶也是長久備於此處的,似乎並不難重聚;可這雪後的微雨,這雨中的輕寒,這輕寒微雨中籠罩著的暖煙冷翠,以及這檐前的嬌語同這窗下的炊聲所相互溶融而生出的好一片恬靜清空,怕是我此生此世絕難再遇到的了更何況這一切竟是盡由我一個人獨佔獨享的呢!

等我放下茶盞,舍下這半壺的荷色;等我起身離去,也沒敢略一回眸;等我出了寺門,迤邐到山路轉折處,才回頭想再望一望那半山風物的時候—目光卻被好一脈幽香挽在了一棵披著雪絮的山茶跟前。就這一瞬間,只見枝頭竟綻出些似含羞又似含笑的花骨朵兒來。這就把我在寺里那點所謂「僅得鳥語,未領花香」的遺憾,也給補償個圓滿周詳了;也就在這一瞬間,我竟肅然,惶然,悚然,回不轉身子,挪不動腳步,只覺得一陣輕輕的戰慄掠過了心頭……

莫非……莫非這人生所絕難企及的境界,或者叫做人世間的無憾之境,給人留下的原就是因驚悚乃至敬畏而生出的心靈的震顫么?

匆匆回到北京,正遇上龍井脫銷,彷彿也沒引起什麼感觸。或可謂「曾經滄海」了吧……後來偶然從一位前輩藏書家那裡,撿出了明人田藝蕻的筆記《煮泉小品》來,不禁又懷幾許敬畏,把其中述及龍井泉、龍井茶的字句,隨手抄下了這麼幾行:

今武林諸泉,惟龍泓入品,而茶亦惟龍泓山為最。又其上為老龍泓,寒碧倍之。其地產茶,為南北絕品。

而那天從龍井寺下山,到茅家埠頭搭船時候,蒙同艙一位老者告訴,說龍井寺偶爾拿出的梅家塢茶,是連杭州人也難得嘗到的;至於梅家塢么,老者說,那地方正處於老龍泓山麓的陽坡上——未經古籍印驗,那天所享即為「絕品」,讓我難免又一驚……

記得當日離龍井寺已漸近黃昏,雨復為雪。滿湖裡雪落無聲,那老者也不再言語。艙間更只剩了些個空寂,也只可危坐舷邊,任小船向著「平湖秋月」那邊渡去……

(選自《清風集》,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

韓少華,作家,1933年生。曾先後北京二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北京電視大學中文系。曾任教於北京教育學院、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等。60年代初發表的《序曲》被認為是其成名作,70年代後期以來的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報告文學和小說,曾獲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以及散文、諷刺小品、兒童文學和小說等多項創作獎。作品結集有《韓少華散文選》、《暖晴》、《碧水悠悠》、《遛彎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州茶韻 的精彩文章:

中國茶文化——中國茶藝
晚明清初士人茶文化走向纖弱

TAG:神州茶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