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強國請求會盟和談,皇帝過於高興,兩位將領下跪:肯定有詐

強國請求會盟和談,皇帝過於高興,兩位將領下跪:肯定有詐

小珏說歷史——《小珏說唐》系列三十六 請勿轉載

如同北宋的外敵契丹,南宋的外敵金國一樣,在唐朝也有一個與之相伴始終的強鄰——吐蕃。其實在唐朝立國之初,吐蕃就開始興起,但當時唐朝強大,李世民被擁戴為「天可汗」,哪個國家敢和大唐叫板?唐朝又用和親政策,先後將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這才換來了長期的和平。

然而,在安史之亂後,中原的戰亂頻發,吐蕃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雙方又打打和和鬧了很久。後來,唐與吐蕃進行了一次清水會盟,並且締結了盟約。這次結盟,唐朝放棄了大片的土地,其實吃了大虧,不過因為藩鎮割據,如果打起仗來,唐德宗根本調動不了驕兵悍將,所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唐德宗的想法是不要和吐蕃有什麼交集,寧願躲得遠遠的。可是,怕什麼來什麼,他還是很快又和吐蕃人打上交道。那是在清水之盟的兩年後,朱泚發動涇原兵變。唐德宗連長安都丟了,逃跑到奉天。還是藉助了吐蕃的幫助,才算是還都長安。

吐蕃自然不是白白幫忙的,他們之前就得到承諾:平叛成功後,唐朝割讓北庭、伊西兩地。(許成功以北庭、伊西與之)

但是,吐蕃出兵之後,僅僅打了一仗,就以天氣炎熱為理由回去了,收復長安還是唐軍自己打下來的。所以,於情於理,唐德宗都不捨得割地,只願意以財物來報答。

吐蕃人自然很氣憤,發兵來攻打唐朝。這時候的唐朝已經緩過神來了,在吐蕃邊境又有李晟、馬燧、渾瑊三名大將。他們先後兩次擊敗了吐蕃的進攻,保住了大唐的顏面,也讓吐蕃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吐蕃實際掌權的大臣尚結贊認為,只有除掉邊關三將,才能重新奪回對大唐的主動權,所以他想出了一條毒計。(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

尚結贊先是與馬燧聯繫,請求馬燧帶話,促使唐朝和吐蕃會盟,制訂新的盟約,以保障兩國的關係。其實唐朝這時候已經不怕吐蕃了,朝廷分為主和派與主戰派,但是唐德宗考慮優先對付回紇,所以同意了這次會盟。

唐德宗之所以這麼痛快就答應吐蕃人的要求,還因為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對李晟有了猜疑之心,李晟身兼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讓常年經歷藩鎮叛亂的唐德宗非常擔心。

於是,德宗借口要和吐蕃人談判,以李晟長期與之作戰,不方便繼續駐守邊關為由,將李晟名升暗貶,在京師擔任太尉,卻失去了軍權。李晟是個忠心耿耿的將領,唐德宗的溝通又比較充分,所以並沒有鬧出什麼事端。

隨後,吐蕃又遣使而來許諾鹽、夏二州,以表示會談的誠意,他們的請求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渾瑊作為會盟使到平涼談判。

唐德宗很痛快地答應了,他還指望聯合吐蕃,狠狠教訓一下回紇。沒想到,這就是吐蕃人一石三鳥之計。他們打算在會盟時,擒獲渾瑊。這種敗盟行為,馬燧肯定逃不了關係,再加上先前被解除兵權得李晟,三名唐將都因此而無法用力。這就是吐蕃人的毒計。

沒想到,唐德宗正在得意得時候,先後有兩個大臣勸諫,他們跪在皇帝面前,將吐蕃人的野心說得透透徹徹。一個是唐將韓游瓌,他就感覺吐蕃這次求和很奇怪,對唐德宗說:

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

另一個是長期和吐蕃人打交道,被束之高閣的大將李晟。他不僅勸告唐德宗小心,而且還多次叮囑前去會盟的渾瑊多加小心。

有時候嘮叨很讓人心煩,然而李晟這次嘮叨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唐德宗留了個心眼,命駱元光帥兵屯於潘原、韓游瑰屯於洛口,以便隨時支援渾瑊。其中駱元光認為駐紮地太遠,又主動靠近,立會盟之地只有三十里。

就在吐蕃人會盟途中動手時,機靈的渾瑊從幕布後面看到情況不妙,趕緊撒腿就跑。他搶得一匹快馬,一溜煙就進入駱元光的營帳。雖然在會盟的唐軍損失慘重,但好歹主帥還是逃了回來。

這次會盟看起來,吐蕃佔了便宜,殺害了唐軍五百人,俘虜了一千餘人。其實,這是黔驢技窮的表現,後來證明,吐蕃垮得比唐朝還快。

喜歡請點擊關注,天天為您帶來有趣的歷史。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廣射穿石頭需要機緣,此人天生神力,每一箭都能射進頑石
清朝最悲慘的妃子,皇帝在世沒她的好處,皇帝駕崩卻讓她陪葬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