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特愛比較,還愛攀比,你不會和我一樣吧?

我特愛比較,還愛攀比,你不會和我一樣吧?

我特愛比較,還愛攀比。之前不好意思說的,這兩天看了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決定,決定拿自己當素材分析分析。

仔細想來,愛比較這事,有倆主要來源,一個是父母,因為父母在我小時候就總說「你看人家那誰誰誰,再看看你」;另一個來源於學校的多年培養,考試總要算分的,有了分數總要排名次的,這都是在幹啥?比較啊。

這種習慣延續至今。有沒有好處呢?還是有的。總想著把別人比下去就總得努力去長進。壞處呢?看到別人比自己厲害,痛苦啊。俗話說的好啊,「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那最難受的是什麼?是表面上裝作不在乎,是公開宣稱自己不在意別人的成就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可睡不著的時候、做夢的時候卻總是……你懂的。

那我最近看到了什麼?是《今日心理學》的一篇文章:《比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作者是倫敦商學院的行為組織學教授托馬斯·穆斯維勒。

文章中說,其實比較和攀比不太一樣。攀比大多是出自虛榮心,但比較是用來進行自我認知的。社交比較,也就是和別人做對比,是我們用來認識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比如說,我是誰,我擅長什麼,我不擅長什麼。社交比較並不是刻意進行的,只要我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自發進行。人們青少年的時候最喜歡比較。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里有一組和獎賞有關的神經元,這組神經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所以當青少年覺得自己受到關注,得到肯定和認同的時候,大腦里負責社交獎勵的區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他們就更快樂。而且青少年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說,比較是我們進行自我認知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讓我們能更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優劣,並進行及時的、必要的改進以促使我們能存活下來。

可問題在於,任何工具的效用並不取決於工具本身,而在於使用工具的人。原子彈厲害吧?扔自己家裡可受不了。比較這個工具也是這樣,既可催人奮進,也能使人萎靡不振怨天尤人。

文章中還說,從理論上講,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比較造成的影響應該是越來越低的。但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加劇了人們之間的比較。文章稱之為「持續一生的青春期」。過去信息流通沒那麼方便,就算有人取得了很厲害的成績,傳播也是有限的。但現在只要打開社交媒體,立刻就能得到各種信息。

此外,社交媒體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剛和男朋友吵完架,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人秀恩愛;剛被解僱,就看到別人發微博說換了個好工作。更可怕的是,這些信息都不是針對你發的,但是你打開微信微博就能看到。

在之前我還看過有關解釋現代夫妻關係緊張的觀點,說的是在沒有社交媒體之前,一個人的生活範圍也就是一個村子,一個單位,你的老婆是黃臉婆,別人老婆的臉也白不了哪裡去。你的老公面朝黃土背朝天,別人的老公也一樣彎著腰弓著脖子辛苦勞作,沒什麼太大差別。可現在了不得了,只要你睜著眼,全是豐乳肥臀,全是高富帥。日子還怎麼過?

文章中還給出了如何降低社交比較的負面影響的建議——最好的辦法不是少用社交媒體——離不開了,而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認知,你認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堅定的信念,和那些真正認可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可似乎也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了。

也不是一點沒有,可以為了虛榮,用攀比的方式給自己來一針麻醉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蔚來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蔚來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