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龔婷:特朗普對華經貿政策實則是對中國實力增長的戒心

龔婷:特朗普對華經貿政策實則是對中國實力增長的戒心

特朗普上任初期,中美兩國元首海湖莊園會晤為雙邊經貿談判注入高層動力,為《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穫》的出台奠定了基礎,中美經貿關係開局良好。然而之後美國在經貿問題上頻頻對中國發難,美國的這種政策動向不僅是「美國第一」政策的體現,也反映美國經貿政策的制定越來越多地具有非經濟因素的考量。

特朗普政府的經貿政策追求「買美國貨、雇美國人」的目標,其反全球化和本土主義傾向在對華貿易政策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美國近期對華經貿單邊行動,更是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壓態勢。伴隨著過去幾年中企在美國投資的快速發展,美方將中企在美國投資視作政府引導下的「重商主義」行為並上升到威脅國家安全的高度,在此背景下近一年來中資及中企在美商業投資及經營活動屢遭挫折,短期來看中美間正常的貿易投資活動和科技交流將很大程度上受到美方零和思維的顯著負面影響乃至阻礙。

特朗普政府對華經貿政策不僅受其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目標的驅使,也反映了特朗普執政團隊的執政風格和政治理念,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對中國實力增長的戒心和疑慮。

激進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

特朗普認為,美國長期以來不斷增加的巨大貿易逆差致使其失去經濟競爭力的比較優勢,而對華貿易逆差則被認為是美國經濟及就業增長緩慢、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等問題的重要原因。「買美國貨、雇美國人」是其推動「讓美國再次偉大」執政目標的核心手段。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越來越明顯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攻擊對象,美國對華實施的非關稅壁壘次數和頻率遠遠大於中國對美國的次數和頻率。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意在將中國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靶子」,以轉移國內矛盾,打造執政政績,推動「美國第一」的目標落地。

強硬派主導政策制定

特朗普對華經貿政策團隊由家族力量(以女兒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為代表)、極端右翼保守力量(以曾任白宮首席戰略師的班農和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為代表),以及「商而優則仕」的職業官僚力量(相關內閣成員)等三個小圈子構成。以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為代表的「鷹派」受到特朗普倚重並主導對華政策,影響力超過財政部長姆努欽等幕僚。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的辭職表明白宮中全球主義派幾乎徹底出局,曾在白宮圈子裡被「邊緣化」的極端保守派納瓦羅有望出任總統助理一職,預示著又一名貿易鷹派代表有望佔據白宮權力中心位置。同時,博爾頓出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蓬佩奧出任國務卿,兩者作為「中國威脅論」的支持者,皆主張對華強硬並受到重用,相關政策走向不容樂觀。

對中國國力增長的戒心和疑慮加劇

對於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特別是中國在中高端製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速度,美國感到嚴重焦慮。美國將中國提升製造業和科技水平的舉措指責為在知識產權領域「侵權」美方的行為,從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中機電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所佔比例上升或可見一斑。類似偏頗的看法在當前內顧和反全球化情緒嚴重的美國國內頗有市場。

地緣政治考量加重

特朗普政府著眼於提升美國經濟在全球層面的競爭力,其核心是與其盟友及夥伴合作回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實踐」,限制中國「採購和獲取」相關敏感技術,以及加強向全世界(重點是南亞、非洲和拉美等地)提供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從而「替代」中國的影響。對於「一帶一路」倡議日益複雜的心態也反映出美國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特朗普政府最初對中美開展「一帶一路」合作展現出較為積極的態度,並且雙方開展市場化合作已初見成效,然而近段時間以來美方高層表態轉為負面。

從目前看,雙方解決分歧和爭端、進一步加強合作仍需經過多輪磋商和談判,以下幾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中美經貿關係前景。

首腦外交和高層互動對雙邊經貿關係起到戰略引領和分歧管控作用

5月初,中方與美財政部長率領的代表團進行磋商和討論後,雙方認識到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較大分歧,並同意繼續保持密切溝通。隨後,美方宣布劉鶴副總理將率團赴美繼續磋商,表達了美方希望就經貿問題與中方達成共識的願望。習近平主席應約與特朗普總統通電話,雙方圍繞妥善處理好雙邊經貿問題交換意見。可見,面對不斷升溫的中美經貿摩擦,中美首腦和高層的互動均展現出管控分歧,爭取磋商解決問題的意願,這將對兩國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產生積極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雙邊經貿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性強

美國是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國、第二大服務貿易夥伴和服務外包產業最大的發包市場, 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也是美國在北美地區以外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大豆、棉花、飛機、汽車、集成電路等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同時,中方實施積極的進口政策對美國企業和民眾都將是巨大機會。相互投資在雙邊經濟關係中的地位和權重日益加大,並相互成為對方的最大對外投資目的地。中美經貿互利互惠存在很強的基礎的客觀事實不以主觀意志為改變,這決定了雙方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合作性大於對抗性,可以在相向而行的基礎上實現互利共贏,這關鍵取決於雙方如何找到利益結合點和最大公約數。

美國國內存在反對全面「經貿戰」的聲音

美國國內反對「打經貿戰」聲音,主要來自農業界、部分製造業界、金融界及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的州的工商界利益群體。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作為特朗普「票倉」的農業州在貿易爭端的大背景下承受的衝擊上升,相關農業行業組織也擔憂農產品出口受損並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提出強烈批評。

中國改革開放新舉措為加強雙邊合作帶來新機遇

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採取合作而不是對抗的方式來處理兩國經貿爭端,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中美合作提供了新機遇,兩國金融業、能源和製造業等領域可以做大共同經濟利益,進而加強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的格局。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在維護兩國經貿關係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方面都有重大利益。兩國間的貿易爭端有複雜的根源,需要客觀認識,逐步解決。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升溫,中國已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表示,兩國間的貿易問題,只能通過協商談判,以合作而非對抗方式才能得到雙贏的解決。當前的關鍵是要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擴大共同利益。在雙方綜合國力進一步接近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中國夢」與「讓美國再次偉大」相互促進?唯一正確的選項恐怕就是以足夠的智慧避免戰略誤判,以建設性的態度做大「經濟合作蛋糕」。

作者:龔婷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原標題:《美國對華經貿政策新發展與中美經貿關係前景》

原文出處:《國際問題研究》2018年第3期

原文編輯:姜胤安

中國社會科學網經授權編髮,有刪節。中國社會科學網 陳茜/摘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楊軍:中華傳統修身思想的現代意義
林宏宇:從「特式外交風格」看中美經貿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