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格力投500億元開發晶元就能成功嗎?

格力投500億元開發晶元就能成功嗎?

最近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會上表示,必須要做晶元,格力打算投入500億元人民幣進行晶元研發。此事在業界引起了熱議,一些業界知名人士也對此發表了看法。

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從晶元整體的產業鏈來講,如果每個環節都做確實是很大的突破,但假如就某一個環節,比如晶元設計,還是可以的。晶元的加工生產往往只有少數大企業能夠承擔,生產規模很大,投入太少就很難推進。但晶元設計公司在中國卻有很多,因為設計往往可以面嚮應用,小公司也可以做。

因此倪光南認為,像格力那樣的規模做晶元設計毫無問題,但要覆蓋整個產業鏈不太現實。因為需要投入,華為做晶元投入了很多年,有一定積累,所以能做出來。晶元比較複雜,並不是說一兩年就做得出來。晶元複雜程度不一樣,兩年左右是可以做,但也就是比較簡單的數字晶元,要求不高的那種。從專業角度看,倪光南認為,我國目前在晶元上和國外的差距,通用數字晶元和設計晶元差得不多,在一些特殊晶元,比較複雜的晶元,可能我們之前沒有做過,還有缺口的地方,這是在設計方面,而製造方面差距就比較大了。

在華為Fellow及部分歐研所座談會上,華為創始人兼CEO任正非強調,「我們也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資,希望用於基礎研究的費用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200億美金中,划出更多的一塊來,例如20%-30%,這樣每年有30-40億美金左右作為基礎研究投入。」

任正非同時提到,晶元急是急不來的,不光是工藝、裝備、耗材問題,股市為了圈錢,誇大太多了。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自知在雲、人工智慧上我們落後了許多,才不能泡沫式地追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要有更高眼光的戰略計劃。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稱格力作為家電企業跳到陌生領域風險太高。作為從事過晶元投資的業內人士,李東生在採訪時告誡董明珠說,有人投資500億元做晶元,如果真做晶圓,500億元不夠。家電企業跳到陌生領域風險高,國內外晶元差距大,中國目前落後海外20~30年。

格力高調宣布投巨資從事晶元開發,與最近中興通訊被美國禁售晶元,公司運作從而停擺的教訓密切相關。中興的遭遇讓國內眾多企業認識到了「無芯之痛」。董明珠甚至表示,力爭明年讓格力空調全部用上自家開發的晶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晶元行業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快,且人才、資本密集,格力貿然挑戰風險極高;格力創始人朱江洪更是直言:「格力做高端晶元,我沒有太大信心」。而董明珠卻說,錢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其實晶元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和封裝檢測等環節,作為高技術的核心,晶元產業一直受到國內企業的高度關注。但因為過去很長時間內,我國整機企業供應鏈全球化分布,從投入產出比、性價比、效率等方面,確實全球化採購更有利於企業產品快速進入市場,提升競爭力。而晶元投資,特別是製造環節的投資規模十分巨大,幾百億甚至上千億投資都可能起不到很明顯的效果。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每年社會各界在晶元領域的投資都超過千億元,但在高端晶元領域,目前依然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在製造領域,目前主流工藝水平落後國外二代以上。但中興的案例確實警醒了國內企業界,不掌握核心晶元技術,就永遠擺脫不了被別人卡脖子的隱患。所以再苦再難,也要咬緊牙關進行投資開發。

評談

格力投500億元進行晶元開發,用意是好的。作為家電領域的龍頭企業,理應在這方面先走一步。「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好空調格力造」這些廣告語人們耳熟能詳。但格力也必須尊重晶元產業發展的規律,希望短時間內靠加大投入來開發出自主晶元也是不太現實的。做晶元產業必須「板凳要坐10年冷」,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失敗。不是一年兩年地頭,而是十年八年不斷地投,就像華為那樣,低調務實地一點一點啃硬骨頭,才有可能在自研晶元領域取得進展。董明珠說的,明年就用上格力自主開發的晶元,這就有點過於心急了,賺點眼球可以,真要做到可能還有些困難。

編輯:梁晨

校對:劉培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研發太空製造技術 實現世界首次微重力陶瓷3D列印
5G,你想像不到的快!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