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越反擊戰,軍委首長是怎樣估計蘇軍在北方威脅的

對越反擊戰,軍委首長是怎樣估計蘇軍在北方威脅的

1979年進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實際上還是國際冷戰大趨勢採取了地區熱戰形式的反映。中國出兵懲越,摸的卻是越方幕後大哥蘇聯的底牌。眾所周知,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正值國力軍力的鼎盛之期,在全球發動了戰略攻勢,勁頭咄咄逼人,連美國都避讓三分,其他西方國家也是談蘇變色,只求自保。

1976年南北越實現國家一統後,不思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反而搞起了地區擴張,悍然出兵侵柬,並與中國交惡。為了維持這個既定戰略,越方徹底倒向蘇聯,不但加入蘇聯控制的「經互會」組織,邀請蘇聯大批軍事人員入越服務,獲得巨量蘇援,最後兩國還建立了軍事同盟性質的關係。蘇聯海空軍因此名正言順地進駐越方南北部多個重要海空軍基地,從而將越方變成了蘇聯南進戰略的前進堡壘。

蘇越同盟建立後,越方領導者自恃有後盾,更加忘乎所以,不把我國放在眼裡。其二號領導人就曾公開表示:「我方有蘇聯跟著,毫無畏懼。」越軍中也進行了大肆宣傳,官兵們都相信一旦中越交戰,老大哥一定會出手相助。根據我軍偵察到的情報,越軍在79年戰前曾在內部傳達,「戰鬥打響後30分鐘,蘇聯將派兵幫助我們作戰。」

面對這種嚴峻的外部形勢,軍委首長們在運籌決策時不能不做慎重估計。其中三號首長有一段內部講話,提到軍委醞釀懲越作戰決心時,是如何估計蘇聯反應的。講話中指出:「所謂下決心是有風險的,風險主要來自北方。風險無非是大、中、小,大的、中的、小的。我們分析,大的牽涉到蘇聯戰略重點轉移的問題,現在蘇戰略重點在西方,它的四分之三強的兵力布置在歐洲,所謂東面一百萬人,佔四分之一弱,而在裝備上,主要裝備更現代化、更重要的裝備在歐洲。所以,如果要進行大規模向中國進攻,它的戰略重點必須轉移,起碼要從歐洲調一百萬人,這個來不及,我們行動時間不長。總體考慮,大風險肯定可以排除,中等風險有沒有?我們考慮一般也可以排除,但要立足於中等風險……還準備小一點的風險。」

為什麼軍委首長認為大的風險可以排除呢?主要依據是蘇聯部署在中國北方的軍力。根據美國人提供的情報,至70年代末,中蘇邊境一線蘇軍共部署了54個師兵力,其中沒有齊裝滿員的師,比較充實的師、半滿員師、架子師各佔三分之一。也就是說,這種部署距離打一場大規模戰爭還比較遠。如果進行緊急動員,補充兵員和武器、物資,僅靠中蘇邊境一線的實力不夠,必須從蘇聯歐洲部分運輸。考慮到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能力,蘇軍要完成作戰動員和準備的時間至少在20天到一個月左右(和中國這樣的大塊頭開戰,一個月時間準備也是勉勉強強的,根據當年蘇軍閃擊日本關東軍的經驗,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大致齊備)。而中國發動懲越作戰,戰略上力求速戰速決,速殲速回,三至五天完成第一階段作戰,半個月內就全部撤軍回國,不給蘇軍以大規模干預的機會。

排除了大的風險,那麼需要估計中等程度風險,即蘇軍可能動用兩個集團軍左右兵力,對我國東北、西北地區進行局部打擊。從中間蒙古方向進來不大可能,因為我方防禦力量較強,蘇方兵力不夠,主要是東北、西北。問題是東北是深山老林,西北是戈壁荒漠,進來兩個集團軍兵力很難起大的作用,要是打成僵持就沒有意義了。

如果中等風險也排除,那麼就剩下小的風險。蘇方就表示個態度,在邊境上來一次五至十公里的小規模越境突擊,打完就撤,或者火力打擊,造成一些破壞,形成威攝。但實際上,這個力度對於中國沒有什麼用處。

分析完了上述利弊,可以得出結論,只要中方在南線作戰把握主動,爭取速戰速決,快打快回,不給蘇方在北邊完成軍事動員的時間,風險就可以控制到最小。同時,百萬解放軍在北方7000多公裡邊境全線戰備,以應付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據此,三號首長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考慮清楚了,就比較容易下這個決心。」

後來的歷史證明,中國確實在夾縫中抓住了戰機,克服困難實現了懲越作戰的基本目的,沒有給北方蘇軍以可乘之機,漂亮地贏了這一回合。對此,軍委一號首長後來自豪地說:「畢竟,我們仍然能夠摸老虎的屁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張靈甫74師為何沒能逃出孟良崮?原來是皮旅立了頭功
對越反擊戰,越軍真的很容易被「一掃而光」嗎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