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臨終之前留下的遺詔到底是真還是假?

皇帝臨終之前留下的遺詔到底是真還是假?

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皇帝平時說的話稱為聖旨,皇帝臨終的遺言叫做遺詔。?歷代皇帝臨終之際,有的留下了遺?詔,有的沒有留下遺詔,有的是真遺詔,有的是假遺詔,還有的遺詔真假難辨,以至成為千古之謎,至今還在爭論之中,不一而定。

歷史上第一個假遺詔出現在秦朝,第一個製造假遺詔的人是胡亥、趙高和李斯。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北還途中,病死於沙丘。秦始皇彌留之際,命宦官趙高擬遺詔給遠在邊塞的長子扶蘇,囑其「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並賜扶蘇以皇帝之符璽。宦官趙高此時卻在打著另一個鬼主意,他和扶蘇不和,萬一扶蘇繼位,他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他想讓胡亥繼位,因為胡亥從小是由他帶大的,不但聽他的話,而且胡亥也是一個無能之輩,一旦當了皇帝,一切都會聽他的指揮,那時他可就是大僅在握了。於是,趙高假借玉璽不在身邊,壓下了秦始皇給扶蘇的詔書。秦始皇死了以後,趙高花言巧語說服了胡亥和丞相李斯,密謀矯詔扶蘇自盡,立胡亥為太子。這樣,中國歷史上皇帝遺詔中的第一份假遺詔就誕生了。這份假遺詔上說扶蘇與蒙恬駐邊十數年,不能拓疆立業,反而屢次上書不滿,扶蘇為人子不盡孝道,賜其自盡;蒙恬為臣不忠,令其自盡,兵權交偏將王離。假遺詔發出後,扶蘇果然深信不疑,含憤自盡。趙高陰謀得逞,胡亥篡位成功。

清朝詔書

捏造假遺詔,有的是為了篡位奪權,有的則是為了扶正祛邪。明武宗朱厚照是一個花花公子,只會荒淫遊樂,國事拋在腦後,大權旁落宦官之手。他死的時候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為了革除弊政,清除當權作惡的宦官,皇太后張氏與老臣大學士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偽造了一個武宗的遺詔公布天下。由於武宗沒有子嗣,所以遺詔中指明要堂弟朱厚熜繼位,誅殺惡貫滿盈的宦官江彬,革除全部的弊政。朱厚熜繼位,是為嘉靖皇帝,之初,頗想有所作為,曾查勘田莊,取消皇店,退還部分被侵佔的農田,汰除了十餘萬軍校匠役,使宦官專權稍有收斂,也緩和了一些社會矛盾。但是,時間不久,朱厚熜就走火入魔,專心修道,妄圖長生。從公元1540年到1566年他死去為止,二十七年間上朝次數屈指可數。在嘉靖臨死的那一年,戶部主事海瑞上疏批評他迷信道教,不理政事。嘉靖龍顏震怒,把海瑞逮捕下獄。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因服食丹節葯中毒死去,也沒有留下遺詔。內閣首輔徐階主持國事並負責料理喪事,他執筆寫了所謂的「世宗遺詔」,把嘉靖皇帝在世時的錯誤全都承認了,並詔告天下,海瑞也獲釋並被調為應天巡撫。

皇帝的遺詔一般是在病重臨死之際立下的,故下過遺詔後也就很少有再更改的了。但是也有皇帝在病中自覺不行了,就趕快立下遺詔,翌日身體忽然大好了,於是又忙著更改遺詔。明朝的萬曆皇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萬曆三十年,萬曆皇帝忽然得病,不久自覺病重難愈,就在一天夜裡把大臣沈一貫、太子及諸王叫至床前,立下遺詔,並特別點明廢除礦稅。因為萬曆執政時,為了籌集資金供自己揮霍,就想了一些「生財之道」,其中為害最大的就是徵收礦稅,大量吞食民脂民膏,敲骨吸髓,弄得民不聊生。此時臨終之際,他想在死後撈個好名聲,便下詔廢除礦稅。大臣們一聽說廢除礦稅,紛紛拍手稱快。然而好景不長,幾個小時後,萬曆又覺得身體好轉了,天剛一亮,就急急派人到內閣想取回遺詔,要繼續徵收礦稅。據記載,萬曆開始想收回遺詔時,司禮太監據理力爭,企圖阻攔,萬曆氣的竟要舉刀砍他。首輔沈一貫見中使來取遺詔,本不想給,但是「中使來者二十輩」,真是急如星火,拼了命也要取回。把遺詔視為兒戲,在歷史上恐怕沒有比萬曆皇帝更為荒唐的了。

由於皇帝在臨終之時,身邊僅有幾個貼身大臣,所以有些皇帝的遺詔是真是假,就撲朔迷離了。尤其是知情大臣一旦故去,宮廷內幕就更成為歷史之謎了。在沒有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只有憑藉其它的資料推測來龍去脈,真真假假就愈加難以判斷了,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一些至今還在爭論的真假遺詔之謎。如宋朝的「金匱之盟」和清朝雍正繼位,就是有代表性的兩個關於遺詔的歷史疑案。

宋開寶九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燭影斧聲」,宋太祖一夜暴斃,死得不明不白,後人懷疑是他弟弟宋太宗下的毒,背後隱有牽機葯的影子。《宋史·太祖本紀》中也沒有記錄說是病亡的,少得可憐的數語只說宋太祖駕崩於皇宮,卻未說因何而崩。熟讀史書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也從中發現了問題,因而批註道:「不書病,年五十」,這是毛澤東對趙匡胤之死的分析與判斷,這其中的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不管怎麼說,宋太祖是死了,按照「父位子承、長幼有序」的慣例,皇位應該由其子繼承。太祖共有四子,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尚有二子燕王德昭和四子德芳,然而皇位反而由太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在太宗繼位三年後,即太平興國四年,燕王德昭隨太宗征幽州回來不久竟然就自殺身亡了;兩年後,年僅23歲的秦王德芳又突然患病而死。這一系列反常蹊蹺的現象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懷疑,一時間議論紛紛,搞得趙光義是六神不安食不甘味。為了給這反常的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洗涮太宗篡位謀害二位侄子之嫌,安定朝野上下人心,在太平興國七年,宰相趙普向朝廷上下公布了一個所謂的「金匱之盟」。趙普解釋說,太祖傳位於趙光義是因為他參加過陳橋兵變立有大功,而且宋朝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也是因為後周皇帝年齡太小,眾心不服的結果。所以太祖的母親杜太后臨終前特別囑咐要太祖死後要傳位於弟弟趙光義,太祖也同意了母親的意見,並由我趙普記錄下來藏在金匱里,太祖死後沒有留下特別的遺詔,所以我們就應該按照這個原定的遺詔辦事。不過,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一直為歷代史家所疑,史料中對此事也都有含含糊糊的記載,至今尚無定論。

清代雍正的繼位又是一個疑案。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康熙打獵回京以後就生病了,十一月三日去世。由於康熙生前比較喜歡第十四個兒子胤禵,所以,大家猜測繼位者應該是皇十四子。然而,當隆科多宣布遺詔時,繼位人卻是皇四子胤禛,大大出乎眾人意料。不久,社會上就有了胤禛篡改遺詔的議論開始傳播,弄得沸沸揚揚,愈說愈烈。當然,最為有名的說法是把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由胤禛授意隆科多將「十」改為「於」,變成「傳位於四皇子」,並由隆科多宣布遺詔。不過,這種說法也經不起推敲,因為那時並沒有「於」的簡寫字,並且遺詔中還有滿文,不可能更改。雍正即位四年後,就把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下獄,接著又責令他自盡;一年後,隆科多又被永久禁錮,次年死於禁所。於是,關於雍正修改遺詔篡位的說法又甚囂塵上了,說是雍正怕參與他奪位的年羹堯和隆科多泄密,所殺而後安。那麼,雍正讓隆科多宣讀的說什麼「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克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的康熙遺詔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份遺詔至今還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院呢。許多史家認為,這是雍正繼位以後自己擬寫的,是先上船而後補票,他基本上是屬於「無詔奪位」。雍正在位期間,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以避免類似他上台時的情景重演。這就是皇帝在生前就寫好遺詔,秘密藏在太和殿的「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死後再打開宣讀。這種方法也確實避免了後世皇子在皇位繼承上出現的麻煩。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決定歐洲命運之戰」:蘇波之戰
明初為什麼要定都南京?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