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為全社會營造濃郁的科普氛圍——上海市大眾科學獎獲得者風采掠影

甘為全社會營造濃郁的科普氛圍——上海市大眾科學獎獲得者風采掠影

從「科學的春天」到「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普一直備受國家和政府的重視。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越來越多元化,以及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扁平化,傳統的科普內容和科普方式一直遭遇挑戰。

如何讓更多的人認同科普的價值?如何讓科普工作者得到更大的認可度?設立於1995年的上海市大眾科學獎,是上海首個市級科普類獎項,是對上海科普工作者的價值認同;在使得他們有了獲得感的同時,也為全社會營造出了濃郁的科普氛圍。

傳遞科學之美

在科教片《膽結石的奧秘》中,有一段形容各種結石的解說詞:「嗬,這種像透明的瑪瑙,又像閃光的寶石,難道也是從人體膽囊里取出來的嗎?」這是我國著名科教片導演夏振亞喜歡的一段解說詞,也是他將文學性、藝術性、趣味性融為一體的大膽嘗試。要知道,科教片過去的一貫準則是「純客觀」敘述,絕對不能夾雜個人的「主觀感受」。但夏振亞反其道而行之,認為「科教電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藝術語言最忌的是索然寡味」,並在審片時據理力爭。

對於中國科教片而言,許多個第一次都屬於夏振亞。是他第一個在中國銀幕上記錄了全離體心臟跳動的鏡頭,是他第一個將鏡頭伸入到人體內部盡情周遊,是他第一個用高倍顯微鏡攝下了比頭髮絲還細的昆蟲產卵鏡頭,是他第一個在顯微攝影領域展開推拉搖移全方位深入表現。所以,夏振亞獲得第1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可謂名至實歸。他說:「揭示科學原理只是科教片的最低綱領;傳遞科學之美,讓觀眾熱愛科學,才是科教片的最高綱領。」

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策劃師、中科院院士鄭時齡從來不覺得科普是小兒科的事情。他說:「建造師的審美跟社會大眾的審美觀點有關係,因此搞建築的也就應該搞科普。」尤其是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做了幾十場科普類報告,對大型科技傳播活動「相約名人堂——與院士一起看世博」給予熱情支持。

在獲得第9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之後,鄭時齡表示,因科普而獲獎有特殊意義。他認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是重中之重。有調查顯示,中學生中將來願意當科學家的並不多。要改變當下的價值觀,讓「當科學家很光榮」的觀念重新回來。鄭時齡清楚地記得,1997年,他到復興中學去做有關建築科學的講座,結果那一屆的學生就有好多考大學主修建築專業。這就是科普的力量,也是科普工作者的力量。

走進百姓生活

楊秉輝教授不僅是大名鼎鼎的肝癌學科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更是家喻戶曉的科普醫生。上世紀80年代,他走進廣播電台,在電波中深入淺出地講述醫學防病知識,為聽眾答疑解惑。有許多家庭的老人,每周必聽楊秉輝的醫學科普節目,有的甚至邊聽邊作筆記。他致力於「以預防為先導」的科學普及工作,將醫學知識的普及工作向前推進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預防方面。

這位第2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得主常說:「一場科普講座、一本科普書能夠救的人數或許遠遠超過醫生在手術台上救治的病人。」

楊秉輝的科普生涯長達40多年。近千篇醫學科普教育文章、600多場健康講座、深入社區常年免費進行健康宣講,不僅使得他成為上海的醫學科普標杆人物,更為重要的是帶動了上海醫學界致力於科普的熱情。在中山醫院,科普已成為醫療工作的一部分,並納入醫院績效考核。該院骨科董健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主編《專家解答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科普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在歷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獲得者中,來自天目西路街道的周月麗可能是學歷最低的一位。這位連初中文憑都沒有的退休老工人,將曾經坐落在上海火車站附近的老式弄堂小區——榮福村,帶動成了「愛科村」。

榮福村是滬上典型的棚戶區,各種封建迷信陋習盛行。周月麗請「王半仙」現身說法,拆穿算命騙局,讓台下老鄰居們恍然大悟。她還從身邊小事入手,從報刊雜誌上收集資料,編寫了2600多篇科普小品文和講稿,組織人員用說唱的方式在里弄傳唱。易發病的春季宣傳環境保護,秋季談補品和老年保健,冬季宣傳破除迷信。在世紀之交,年近7旬的周月麗成了科普「狀元」,榮福村也被評為市科普文明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科協 的精彩文章:

大眾科學獎,大眾來投票!
什麼?現代人的智商一直在下降?研究給出新解釋

TAG:上海科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