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乾嘉時期績溪邵氏宗族

清乾嘉時期績溪邵氏宗族

原標題:清乾嘉時期績溪邵氏宗族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86期


清乾嘉時期績溪邵氏宗族

邵本武


績溪是徽文化的發祥地,邵氏是當地的名宗望族。方體是績溪名人,又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廉能重臣。我們從一位地方大員給一位平頭百姓祝壽的序文去考察當時當地一個宗族的發展變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從方體其人、祝壽序文、邵氏宗族、發展變化四個方面揭示清朝社會發展趨勢,以古鑒今。


????


一、方體其人

方體,績溪縣瀛洲鎮碣頭村人,字道坤,號廉訪。當地關於他的資料留存很少。編纂嘉慶《績溪縣誌》時,即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說他「現任江西九江府知府」。1998年版《績溪縣誌》方體傳只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數處錯誤。據實地考證,他生於1758年,卒年失。從小在外婆家伏嶺鎮安川村長大,受業於當地水西會所(又名安田山館,安川村時稱安田山),師從博學奇才邵蘭(1702—?)、儒林碩彥邵榮登(1742—?),十七八歲時考上秀才。



後就讀於徽州府城紫陽山院九年,就業於嘉禾人鄭誠齋(字宮贊)門下。於1786年考中舉人,1790年考中進士,從此踏上從政之路,歷經刑部主事轉員外郎、九江知府、鳳陽知府、蘇松道、常鎮道、江寧鹽巡道、湖北按察使,終於湖北布政使。1804年任九江知府,十餘年間,當官為民,清廉正直,善理刑獄,擅治水患,樂善好施,捐資築就桑落洲堤。在為湓水人建堤壩時,不僅自己捐俸祿,而且他的寶貝女兒也將簪珥等心愛之物悉數捐獻。「其工既成,亡水患。湓人大悅,名之曰方公堤。」後又更正九江關船尺,促進長江航運。《江西通志》說他「在任十餘年,政平訟理。」調任鳳陽知府時,途中將僅有兩枚銅錢擲入長江中。贏得「一官清如水,百姓重如山」的口碑,深受一方民眾愛戴。


1820年,方體從湖北布政使(從二品)位上退休後,回到績溪故里,繼續回報社會,捐資修建了十五里揚溪源山道,往來稱便。著作有《儀禮今古文考》、《儀禮古文考誤》、《綠雨山房詩文集》。


二、祝壽序文

《邵沚人親台暨夫人程氏七十雙壽序》是1813年方體為邵沚人夫婦祝壽寫的序。是年,方體56歲,已任九江知府十年,與邵沚人分別也十年。做七十歲壽,是績溪縣民間習俗,由來已久。夫妻七十雙壽,更是得到親戚朋友的高度重視。


序寫於嘉慶十八年冬至,即1813年12月22日,共771字。通篇文章,結構嚴謹,語言平實,情感豐富,思想深邃。他暢敘與主人公、壽星邵沚人的交誼,兩人從同學,發展到朋友,再到親家。他們患難與共,互相勉勵;平等交往,彼此欣賞。從兩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我們不難發現人性的光輝之處。


壽星邵沚人(1744—1829),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記載,譜名國榮,又名樹基,幼孤,「累世青緗」,家學淵源,20歲中秀才,7次參加鄉試不中後絕意仕途。青少年時期,他與同縣人方體、程雲溪等人在安田山館同學,他長方體十四歲。雖然在差不多年齡上考上秀才,但在後來的鄉試中同樣屢屢落敗,同時遭到世俗的嗤笑和誤解。方體「家遂中落」,家貧如洗,生活困難,已不能湊齊參加考試的盤纏路費。邵沚人「家故卑弱」,上有年邁老母,下有妻子和五個兒子,生活的擔子壓得他抬不起頭來,在萬分無奈中放棄了鄉試,走上漁樵耕讀道路。同學朋友當中,他最欣賞方體的人品和才華,覺得方體更應該繼續走科舉考試道路。於是,1785年他和程雲溪(字達夫)一起商量,湊集資金物品後,一起送到方體家中,不但解決了方體一家生活生產困難,而且解決了方體參加次年鄉試的所有費用,給方體家庭送來了溫暖,更送來了信心和希望。離別之日,沚人、雲溪為方體壯行,「舉觴賦別,義形於色。」從1785年到1790年,六年間從無間斷對方體家庭的接濟與幫助。


1786年,方體中舉。1790年,方體考中進士,入職刑部,才把妻子兒女接到北京,邵沚人方才停止資助。沚人母親程氏(1724—?)親見七代,五世同堂。嘉慶十四年(1809),恩賜「七葉衍祥」匾額,賞給緞匹銀兩。(見嘉慶版《績溪縣誌》點校本第644頁)1813年,十年沒見面的沚人夫婦雙雙七十歲,母親已九十歲高齡,沚人「三子皆成立,十二孫、三曾孫環繞膝下」,過著「萱堂侍養,子舍課孫」的生活。「上蒙龍錫之恩,家集麟趾之瑞」,聲望日隆,身體益強,「功名日益宏達,子孫日益蕃衍」,成為名聞遐邇的名門望族。七年後,方體回績溪省墓,與沚人一起住了一個多月,對別人說:「我當秀才十年,當官三十年,閱人數千,始終純粹無瑕者邵君一人而已。」後來,程雲溪辭官回鄉,來見沚人,敘契闊,沚人讓煮大白菜一起吃飯,說:「達夫非酒肉朋友,用這一餐飯來見證我們倆人的晚節,可好?」並賦詩一首,「高山流水兩邊流,鴻儒白丁可交友,勢利之交難長久,樸素友誼照千秋。」


從序文和其他資料中,我們發現,1787年冬天,也就是方體中舉後的第二年回到績溪,本縣世家子弟爭相攀附方體,求婚者絡繹不絕。方體家人皆婉言謝絕。方體出人意料地將掌上明珠、長女方淑人(名諱不詳)(1783—1862)許配給了邵沚人第三個兒子邵魯田(1777—1816)。從此,方體與邵沚人從同學朋友變成兒女親家,雙方交誼成為一樁人間美談。

除了敘舊,序文從理性高度表達了方體的德福觀,即「蓄德養福」。他以邵沚人為例子,「事親孝而待物厚」。作為謙謙君子要厚德載物,要求人們「蓄之以道義,養之以詩書。」宗譜記載,邵沚人「與書無不讀,手錄盈篋。為文亦渾浩流轉。」遺著有《覆瓿集》四卷,《半痴子經義》一卷和《半痴子小影》一卷。從祝壽序文看,方體認為邵沚人慧中而秀外,「制藝而外,旁及於詩賦,騷雅亦惟沚人為最工。」他的道德品質深深影響著妻子,妻子與婆婆相得益彰,侍奉婆婆「五十年無一事違姑意」,與丈夫「至老猶彬彬然」,沚人享年八十六歲,妻子壽登八十七歲,皆無疾而終。後因孫子邵輔(1808—1862)貴而追封邵沚人為奉直大夫(從五品)、妻子為太宜人。歷史事實證明,邵沚人之後,人文蔚起,科第蟬聯,有如花萼相輝映。邵沚人確實是一個有福之人。


三、邵氏宗族


邵姓,我國望族,代有才人,名人輩出。據《中文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說邵姓,「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從邑;一說文王子季載之後,望出博陵。」據考證,績溪邵氏,與歙縣邵氏同出自休寧諫村邵氏。休寧邵氏與慈溪邵氏同源,「派流雖異,根系本同」,皆祖東陵。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紋川村出了一個編修宗譜的《會宗小啟》,通知寫道:「我祖康公食采於召,受封於燕,以召為氏,系出於姬。迨至平公,東陵郡望,衍於雁門,漢錫邑耳。……而發源於古華陽者,百二公也。」績溪民間邵氏族人的農具上也普遍寫有「東陵郡」字樣,以此表明家族的郡望。


東陵郡望源自召平。查閱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上面寫道:「召姓肇於召伯,而邵氏起於馴公,茲固受姓之本始。而郡望則斷自東陵。稽史傳,平公時,暴秦無道,群雄並起攻秦。秦滅,公遂隱長安青門種瓜。漢興,復征為齊王相。王圖不軌,公仗義諍之,不從。乃遂隱居而卒。文帝即位,褒其忠烈,追封東陵侯。此邵氏郡望之所由來也。」


該譜記載,遷徙績溪始祖為邵百二(1114—1187)同樣具有隱士之風。紹興四年(1134),由淳安縣安坑村遷居歙縣井潭村。「維時,盜賊蜂起,隱於績(溪)之隱川。」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績溪仁里村程箕(福安教諭)評價邵百二「慥慥君子,遁跡隱川。課農訓讀,家聲以傳。徽堪啟後,嚴可承前。」邵百二成為績溪邵氏宗族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生五子,除長子邵文一世居歙縣井潭(即龍龜潭)外,其餘四子分遷績溪縣紋川(即伏嶺下)、魚川、隱川和塘川,後又分遷安川、塘磅上、大園、四分、倒龍山、橫巷、陰山、陽山、浙基田、頰口、海寧上邵里、諸顯(即朱顯)、城南、鍾村、富川、白川、逍遙、曹川、岩川、常樂坑、鶴落街、大鄣、永來、羅坑、和陽、大塘頭、上舍、黃茅培等地方。績溪縣邵氏宗祠在伏嶺下村,該村是全縣最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全縣邵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


據邵沚人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邵輔《遷績世系說》,四七(即世傑)從百二公遷居績溪最早,又因隱川狹隘,乃營於佛嶺之下居住,愛其水石清冷,綺紋交錯,名其里紋川,俗稱佛嶺下、伏嶺下和福嶺下。當時,紋川有丁姓居嶺旁,成姓居後山,周姓居溪畔,程姓居溪東,邵四七於平原之上誅茅築室,置辦恆產。不久,四四(即世師)公又來,房屋增多。四四兒子數人,四七隻有一子,從此七代單傳,到八世文愈始有三子:從簡、盛宗(字禮簡)和法眉(又名法彌,字仁簡),「皆英特有智略」,「為當時巨擘,子孫又蕃居紋川三之二,遷居四齣者又十餘支。四四公後亦分居浙之昌化,上姻藩封,明世宗朝(1522—1566)為壽皇太后(?—1522)。四四公葬里北墳亭,明世宗遣官賜壇,祭封太后弟、昌化伯。」經過三四百年的繁衍發展,到明朝中葉,紋川村演變為邵氏宗族一姓村,開始建築祠堂,編修族譜,興建佛教廟宇,宗族呈現中興之勢。


四、發展變化


從明朝中期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邵氏宗族隨著清朝的鼎盛而興旺發達起來。


首先是祠堂興起,宗族集聚。紋川邵氏宗祠,又名敘倫堂,興建於明朝萬曆時期,到清康熙間而後寢加寬,雍正初年,兩廡加麗,乾隆丙寅(1746)祠堂祭田倍增。「計其址,則三百步之有奇。規其制,則先之以路門,次之以正門,東西八楹,廳堂五間,後寢則奧如也、巍如也。」(見《紋川祠堂記》)祠堂每年舉行清明、冬至兩祭,祭祀之後,講讀家訓。邵氏宗祠在績溪縣內外切實起到了萃渙散,序昭穆,惠宗親而隆始祖的作用。


據嘉慶版《績溪縣誌》卷七「族祀」記載,1810年,績溪縣十三都伏嶺下村有邵氏宗祠,祀宋處士百二公為遷祖。邵惇敘堂,祀珂公,旁有六順堂,祀梅公。邵世德堂,祀宋評事千七公。邵惇睦堂,祀柏公。邵世美堂,祀邑庠生槐公。邵惇順堂,祀杉公。此外,績溪縣境內還有十個邵氏支祠,它們是安川碧和堂,朱顯繼述堂,曹渡橋存仁堂,隱川世德堂,岩川學德塘,富川敬德堂,白石川敘倫堂,魚川進士第,塘川善述堂(又名長壽公祠),常樂坑庸德堂。同時,還有特祭祠和老屋,如伏嶺下村的朴齋公祠(又名文綉公祠)、磡上老屋等等。


其次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人口和土地是國家的財富。從績溪縣看,雍正元年(1723)攤丁入畝,開始不徵收人頭稅,全縣人口猛增。乾隆十八年(1753),171146人。嘉慶九年(1804),193161人。道光三十年(1850),全縣人口22萬。(見1998年版《績溪縣誌》第128頁)我們通過紋川村歷史上三次修譜發現,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邵氏族譜》只有一冊,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宗譜共六冊,光緒三十三年(1907)達十六冊。透過高盈尺余的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不難證明邵氏宗族頑強的生命力,以南宋初年為起點,中經元明兩朝,到嘉慶道光時宗族人口達到頂峰,後因戰爭、瘟疫、地方病等因素人口銳減。



從績溪歷史看,邵氏宗族代有聞人,宋有評事邵千七(又名世師),元有載入府縣誌書的邵再琦,明有載錄縣誌的邵文愈、邵槐、邵繼康、邵文綉。邵繼康為伏嶺鎮魚川村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官至江西都司(正四品)。(見《歷代邵氏名人傳?歷代邵氏武進士名錄》第342頁)宗譜記載,邵文綉(1570—1657),字朴齋,號月塘。博學多聞,林泉自適。曾設教休寧東門,門下多名士。以館資修石紋橋,助建福昌寺經樓。知縣郭四維舉大賓,與論咸洽。宗譜評說,「憶自聚族於斯,肄業詩書,鮮克有繼繼繩繩者。有之,則自文綉公始。後世子孫書香不絕,皆公一人啟之,非所謂薪傳之有自哉。」300多年過去,今天的伏嶺下村仍然完好無損地保護著文綉公祠,彰顯整個邵氏宗族對他的仰慕、崇敬和懷念。


到了清乾隆嘉慶時期,以邵沚人家族為代表,紋川邵氏宗族人才輩出,沚人長子邵天驥(1765—1821)因教育培養了中國唯一狀元科學家吳其浚(1789—1847)而蜚聲海內外,從此,在績溪留下了「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的真實故事。沚人第九孫邵伯棠(1806—1864)1864年「從(太平天國戰爭的)劫灰中檢出」方體寫給邵沚人的祝壽序文,認為是「神靈呵護」,因功賜五品銜,封朝議大夫(從四品)。沚人孫邵輔(1808—1862),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至同州知府,贈太僕寺卿(從三品)。邵輔孫邵在方(1877—?)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見《歷代邵氏名人傳?歷代邵氏舉人名錄》第362頁)沚人族弟、好友邵綺園(1756—1833),外號邵老四,從小篤學,博覽群書,曾任安徽省奎文閣典籍(相當於省圖書館館長),後辭歸故里。處鄉黨,善排解,剛直明斷,毫不徇情,紋川附近村莊無訴訟達數十年。擅於訟訴詞文,多為民申冤,績溪至杭州一帶傳為訟師。於嘉慶十年(1805)纂《徽州府志補正》一卷。著有《黃廬紀游》二卷、《聞見晚錄》二卷、《大鄣山辨》。邵國茂(1814—1884)國學生,由同知加道銜,誥授中憲大夫(正四品)。嘉慶以後,邵氏宗族縉紳、士紳階層形成,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口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其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第三,宗譜興修,族規完備。盛世修史,宗族修譜,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二十九年(1764),歷時七年,在邵蘭、邵雲燦、邵振翔、邵玉琳、邵鳳雍等三十人的帶領下,舉全族之力,終於編修完成承上啟下、貫通古今的《華陽邵氏宗譜》,它上承接大明正德壬申(1512)邵槐編修的《邵氏族譜》一卷,下開啟光緒三十三年(1907)邵在寬等人編修的《華陽邵氏宗譜》。乾隆譜共十八卷六冊,分譜序、譜記、譜說、譜例、姓原、郡望、誥敕、圖傳、家訓、譜誡、譜跋和領譜人名字型大小,「一部之綱目,盡諸此然。」該譜的編纂方法是「遠近親疏,終始本木,有宗以統之,有縷以析之,要必次第之。」邵蘭在譜跋中寫道,「曩有弟雲燦同輯,惜壬午(1762)冬已逝。」邵雲燦就是邵沚人的父親,他的文才自然得到了宗族的認可。


乾隆譜共三十六部,每部分「孝友睦姻任恤」六集,以「會古今譜而並參,繼往開來九族三乘無異脈;分大小宗以兼輯,承先啟後千枝萬派總同根」三十六字編號。但迄今二百五十一年過去,在伏嶺下村僅存一部是完整的。在乾隆譜中記錄了二十五條族規,分別是宗祠、宗法、族會、書譜、忠上、孝親、弟長、正配、擇交、立繼、彰善、癉惡、勤業、節儉、恤族、嫁娶、祀典、塋訓、重譜、教子、惠下、戒溺、謹訟、別嫌、謹耳。從完備的族規看,邵氏宗族遵從《家禮》、《禮書》,重視宗譜,重視教育,揚善抑惡,注重節儉,濟貧恤族,謹訟戒溺,宗族管理秩序井然,村民安居樂業。我們發現,時至今日,其中許多內容仍具正能量和生命力,對村民自治具有現實導向意義。



第四,鄣山文社,雅會紋川。1813年邵沚人夫婦七十雙壽之時,有方體之子方元泰、八十九歲老人程瑤田、達原程宏誥、煦堂潘步雲、粟齋潘同章、健齋許煥、進齋許焯、藻溪方鑒、門生方汝梅、姻晚胡璧、族弟邵棠(又名綺園)和世教侄葛宏烳等十二位文人墨客即興吟詩祝壽。在保存至今的《半痴子小影》中,完整保留了十二位詩人七言律詩二十四首,恭祝沚人夫婦七十雙壽。這次紋川雅會,也是績溪鄣山文社的一場盛會,格調高雅,氣氛熱烈,推動邵氏宗族人文聿興,彰顯嘉慶時期太平盛世之下底層民眾的世俗生活。「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見《明通鑒》卷六十六)


邵沚人兒媳、方體女兒方淑人八十歲時,四子十二孫與諸曾孫都穿新衣服奉卮酒以次上壽,邵家還迎來了兵部尚書六安人塗宗瀛(1812—1894)、戶部右侍郎歙縣人王茂蔭(1798—1865)(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福建汀州知府汀漳龍道台福建省軍需司務績溪人胡肇智(1807—1871)、按察使歙縣人許球,徽州府和績溪縣也致辭祝壽。當時,方淑人的兒子邵輔任同州知府,正在前線指揮作戰,家鄉徽州也是處於太平天國戰爭之中。1862年的祝壽活動籠罩著戰爭的陰霾,透露出血腥的味道。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記載,「未幾,粵寇亂績,子孫奉淑人走避鄣山,感風疾卒。」同年十二月十五,邵輔在陝西同州赤延鎮三戰皆捷,援師不至,為寇所圍,「手殺數賊,遂殞於陣。」


總之,方體祝壽序文給績溪邵氏宗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它鞭策邵氏族人蓄德養福、強宗睦族、以和為貴、全面發展。邵氏宗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邵氏宗族的歷史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和平環境下隱藏著戰爭的危機。牢記歷史,珍愛和平,我們在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還要警鐘長鳴,居安思危。


(作者系績溪縣檔案局副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晚清時期的郎溪移民
新四軍是如何踐行群眾路線的(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