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六隻「羊」: 影響中國兩個世紀, 算你狠!

晚清六隻「羊」: 影響中國兩個世紀, 算你狠!

原標題: 晚清六隻「羊」: 影響中國兩個世紀, 算你狠!


1951年2月3日,北京東城區利薄營衚衕11號,68歲的載灃病逝。此前一年,他剛把原本居住的醇親王府出售給國家,並將家中珍貴的文物古籍捐贈給北京大學。


在當時的條件下,載灃的喪事本應一切從簡,但族人仍以上好的金絲楠重材為其做棺木,並在嘉興寺停靈21天,出殯時不忘黃杠大換班的舊禮,由兩班杠夫共64人輪流抬棺,到福田公墓下葬。


前清醇親王就這樣,風風光光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在百廢待興,移風易俗的解放初期,這樣的葬禮已然十分隆重,引來不少百姓圍觀。他們知道,這個人,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也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監國攝政王。


▲載灃(中)和他的家人。


載灃走了,也悄然帶走一個時代,出生於光緒九年(1883年)的他,屬羊。


「羊」這個生肖,曾經在風雲變幻的晚清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


1


咸豐十一年(1861年),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


此前11年,咸豐這皇位坐得一點兒都不安穩。即位第二年(1851年)就趕上太平天國鬧事。清軍打仗很菜,太平軍很牛,一路從華南推到華中,再來一波團戰這江山似乎就要改姓了。


咸豐雖然倒霉,但不傻,面對憂患,他也知八旗、綠營等官軍兵微將乏,於是大膽起用漢族士紳,命各省在籍官紳組織團練,成立地方武裝,抵禦太平軍進攻,局勢才稍微好轉。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將清廷從懸崖邊上拉回來的,是曾國藩創建的湘軍


怎奈屋漏偏逢連夜雨,英法俄美等國看清廷疲弱,也想趁機撈一把,1856年,英、法悍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四年後,戰火燃至京津。


咸豐嚇壞了,以「木蘭秋獮」(清代皇室的秋季圍獵盛事)為名,帶著老婆孩子和一眾大臣移駕承德避暑山莊避避風頭。萬萬沒想到,這一來,就回不去了。


▲劇照:咸豐皇帝這皇位坐得真不省心。


咸豐臨終前口授兩道硃諭,一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是以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載淳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人美歌甜氣質佳,在咸豐年間備受寵愛,甚至參與披覽各省奏章。載淳即位後,她與皇后鈕祜祿氏一同被尊為皇太后。


葉赫那拉氏是女強人,有進取心,也熱衷於政治,覺得這顧命八大臣太礙事了,憑什麼我老公死了就得聽你們的。


於是,葉赫那拉氏一回京城,就和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政變,下詔以「專擅」「欺矇」等罪解除顧命八大臣的職務。載垣、端華等一臉懵逼,抗議:「我輩未入,詔從何來?」抗議無效,關進宗人府治罪。


這場宮廷政變被稱為「辛酉政變」,此後,葉赫那拉氏兩度垂簾聽政,統治清廷長達47年。


葉赫那拉氏,我們更習慣稱她為慈禧太后,她出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屬羊



▲垂簾聽政,慈禧主宰晚清政壇長達47年。

2


辛酉政變這一年,太平天國已近強弩之末,清軍在各地節節勝利,進展皆在曾國藩「欲拔本根,先剪枝葉」的計劃之內。


1864年,在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天京,城外清軍氣吞山河,城內太平軍困獸思斗。李秀成、洪仁玕等骨幹意欲護送幼天王棄城突圍,卻最終走向覆滅。


攻陷天京之時,曾國藩坐擁三十多萬精兵,手下猛將智士如雲,各省督撫,半出湘系,日後更有「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說,但他始終沒有放下對清廷的忠誠,而是選擇在功成之後卸下權力的包袱。


即使這樣,朝廷仍對其有些忌憚。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奉命調任直隸總督,離京12年的他趕在過年前,進京拜見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這是曾國藩第一次面見慈禧,巧的是,出生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曾國藩,正好比慈禧大兩輪,也屬羊。



▲可以說,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挽救了清廷。


曾國藩到京城後,連續三天進宮。同治帝年方十二,小孩子啥也不懂。問話的人,是慈禧,她最關心的無非是兩件事,一是「撤勇」,二是「洋務」,前者是要曾國藩徹底放下兵權,後者是想聽其師夷制夷的富國強兵之策。


除此之外,兩人僅聊了一些家常,比如問老曾家中有幾口人,曾國荃是否是他親弟弟,離京多少年了云云。


慈禧似乎也聽不太懂曾國藩的湖南話。有一日,曾國藩對慈禧說,自己現在老了,精力不好,不能多說話,沒法多與屬員(其統屬的官員)見面,這番話也是為了撇清自己與舊部聯繫的嫌疑。慈禧聽不清楚「屬員」二字,還需要陪同人員幫忙翻譯。

一個是戰功赫赫的封疆大吏,一個是專權擅勢的年輕太后,這兩位大人物相遇,沒能進一步探討治國方針,實在是一大憾事。


回去之後,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慈禧才智平常,沒有治國之能。時人何剛德評曰「甫經聽政,諸事究未嫻熟」,就是說這隻能怪慈禧還不熟悉政事,畢竟那時候,她才33歲。


3


曾國藩覺得慈禧還嫩,慈禧卻已經知道怎麼收拾這個老頭了。


曾國藩到達直隸之後,此地災害連連,其身體每況愈下,到同治九年(1870年)5 月已經無法堅持工作,不得已請病假一個月。不曾想,6月21日,當地民眾與外國教會產生激烈衝突,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


尚在放假的曾國藩帶病審理此案,最終是以湊數的方法殺百姓20人(實際處決16人),流放25人,將府、縣官革職充軍,並向洋人賠款謝罪而結案。表面上看,是曾國藩本人對列強卑躬屈膝,濫殺無辜,實際上,背後是慈禧在左右此案,她「一心曲全,維護和局」,讓曾國藩「背鍋」。



▲天津教案是曾國藩晚年的一大污點。


一時間輿論嘩然,天津群眾義憤填膺,曾國藩有口難辯,心中積鬱,病情加重。當時還有人寫了副對聯挖苦他:「殺賊功高,百戰餘生真福將;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就在審案期間,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的消息傳來,慈禧想打發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以病重為由推辭,並稱等天津教案解決後便告病退休。慈禧態度很堅決,道:「毋再固辭。」

曾國藩只好走馬上任,兩年後病逝於任上。


4


接替曾國藩擔任直隸總督的是李鴻章,他出生於道光三年(1823年)比曾國藩小一輪,也屬羊。


李鴻章的崛起離不開曾國藩的扶持,他的父親李文安與曾國藩是同年進士,有同年之誼,李鴻章對曾國藩則以師事之。


太平天國起事時,年輕的李鴻章一開始以翰林的身份在安徽辦團練,處處受到排擠,不由得感嘆「我是無家失群雁,誰能有屋穩棲烏」,走投無路之際只好到曾國藩處做幕僚,干批稿擬奏之類的工作。曾國藩對李鴻章寄予厚望,認為他「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亦未可知」


1860年,李鴻章的機會來了。當時太平軍破江南大營,上海岌岌可危,地主豪紳們向湘軍請求支援。曾國藩派李鴻章率軍援滬,李鴻章回鄉招募淮勇七千人,這支軍隊連戰連捷,聲名鵲起,日後發展成為與湘軍齊名的淮軍。



▲《倫敦新聞畫報》描繪的淮軍士兵:芒鞋短衣, 布帕包頭。


李鴻章大有繼承曾國藩,成為漢人官僚代表的勢頭。太平天國亡後,他接下曾國藩的擔子剿滅捻軍,擔任直隸總督後,又處理天津教案後續事宜。幾年之內,兼任北洋通商大臣,隨後晉陞為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


時人評曰:「李文忠坐鎮北洋,遙執朝政,凡內政外交,樞府常倚為主,在漢臣中權勢為最巨大。」

李鴻章身為棟樑之材,眼見清廷衰頹,心中懷有「外修和好,內圖富強」的抱負,欲扶廣廈於將傾。


5


可是,慈禧老佛爺當真不好伺候,腐敗無能的清廷確實扶不起。曾國藩好歹是到了晚年審案才受唾罵,李鴻章卻大半輩子都在忍受「喪權辱國」「賣國賊」之類的罵名。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恰逢慈禧六十大壽,挪用部分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在前線交戰,戰況愈烈,有人上書請求停止祝壽工程,慈禧大發雷霆,罵道,「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老娘想過生日就過生日,你們管得著嗎?


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慘敗。李鴻章屁顛屁顛跑到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去到那邊還遇到刺殺,受了重傷。刺客小山豐太郎是個激進分子,之所以刺殺李鴻章是覺得仗還沒打夠,希望日軍把清軍往死里揍。



▲日本下關還有李鴻章道,相傳是當年李遇刺後改走的小路。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一路打到北京。這次慈禧倒是不用過生日,打著「西狩」的名號,帶著光緒帝和宮裡男女老少,一路逃到西安。


次年9月,遠在西安的慈禧命李鴻章等人與列強談判,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於是78歲高齡的李鴻章又屁顛屁顛地,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據說簽約之後,李鴻章吐血不止,不久病逝於北京,就像是被清廷這些豬隊友活活氣死的。


為了大清,李鴻章四處奔波,操碎了心,他死的時候,慈禧「震悼」,頓時失去了重要的依靠。

李鴻章的超世之才是得到當時國內外公認的,伊藤博文稱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可是當國勢衰微,他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出來收拾爛攤子,有心報國,無力回天,也難怪梁啟超要「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6


隨著《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恥辱的條約一簽訂,光緒皇帝成了有清一代最窩囊的皇帝,沒有之一。


光緒皇帝載湉出生於同治十年(1871年),也是屬羊,而他這一輩子活著就像羊圈中的羔羊。


載湉的父親是醇親王奕譞,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1875年,同治帝死,無子,慈禧以為咸豐帝續嗣為名,立載湉為帝,當時載湉不過4歲。光緒十三年(1887年),本應讓成年的光緒帝親政,慈禧卻發懿旨稱「再行訓政數年」,兩年後,太后「歸政」,可實際上仍然掌握大權。


只要慈禧不死,光緒帝將一直是個傀儡,大權旁落,毫無自由。


百無聊賴的載湉只能靠讀書解悶,想從書本中覓得治國良策,他讀宋明經典,也習漢學經說,但是,時局使他註定做不成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於是他將目光轉向了西學,找來不少西政要籍閱讀。


侍郎張蔭桓多次出使西洋,每次回來都要跟載湉講講出洋見聞,闡述歐美富強之道,載湉喜歡聽,不時召見他進宮。



▲1902年,外國攝影師拍到光緒皇帝出轎子的身影。

如此,載湉雖身處宮闈,但也知道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他想要反抗,老天不是沒有給他機會。


甲午戰爭之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首的維新派在各地活躍,變法運動高漲。康有為歷經波折,終於在1897年12月被載湉破例召見,當面向他陳述改革方針。熱血澎湃的載湉大為所動,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了救國之法。


懦弱的載湉第一次克服了對慈禧的恐懼,宣稱:「吾不能為亡國之君,如不能與吾權,吾寧遜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載湉下「明定國是」詔,開始實施變法,如果成功,這一刻將徹底地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澆滅載湉心中那團熱火的人,還是慈禧。


7


當新政上諭如雪花頻頻飛下時,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全力阻撓,帝後兩黨形同水火,慈禧對載湉忍無可忍,早有「訓政」的打算。



▲載湉要變法,慈禧不嗨森。


9月中旬,載湉先後密召楊銳、林旭,頒予他們密詔,直言「朕位不保」。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骨幹接詔,悲憤不已,決定鋌而走險,發動兵變,率軍圍攻頤和園,強迫慈禧交權。

維新派找到了主持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在變法期間,他一度傾向於維新派,更重要的是,他手下有兵,而且還是一支新式陸軍。


9月18日夜裡,譚嗣同前往法華寺面見袁世凱。譚嗣同一展憤青本色,慷慨陳詞,把「圍攻頤和園」的計劃告知袁世凱,滿口民族大義,忠孝廉恥,脅迫袁發兵勤王。袁世凱敷衍了事,不住點贊:「對對對,666,您說得對」,並表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先把譚嗣同打發走了,回頭就跑去跟慈禧的親信榮祿告密。


傳統說法認為,袁世凱向後黨告密,導致政變的發生。實際上,此時袁世凱已經知道慈禧將要臨朝訓政的消息,他為求自保,只好果斷放棄維新派。袁世凱的告密不是導火索,卻使事態更加緊急,慈禧知道維新派的陰謀後,欲將其一網打盡。


9月21日,慈禧由頤和園移駕紫禁城,宣布臨朝訓政,罷黜新法,大肆搜捕維新派。


光緒帝和維新派勢單力薄,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註定只是南柯一夢。政變後,載湉被軟禁於中南海瀛台,此生再無親政。


而背叛維新派的袁世凱,在戊戌政變後得到慈禧信任,1899年,升任山東巡撫,李鴻章死後,又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時萬眾矚目,成為大清新的代言人,他用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



▲袁世凱表示:我才是主角!


袁世凱出生於咸豐九年(1859年)正好比光緒帝大一輪,也屬羊。一切,好像早已命中注定。


8


在袁世凱春風得意的1901年,因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此前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殺,清廷要派使臣前往德國賠禮道歉。出使的不二人選,是18歲的醇親王載灃,他是載湉的弟弟,身份尊貴,可表誠意。


載灃出使德國,不卑不亢地圓滿完成任務,由此走向政壇。他沿途還參觀了德國的現代企業、工廠,學到了「集中兵權」統治之術,驚嘆於德國人的先進位度和科學技術。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湉與慈禧相繼去世,兩人之死,相隔不到一日,耐人尋味。慈禧臨終之際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載灃任監國攝政王。


載灃終於有機會施展抱負了,那時候,他才不過25歲啊,未來或許就是他的。正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說: 「我父親並非是個完全沒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為了維持皇族的統治,首先把兵權抓過來。」


兵權集中,第一個要除掉的便是手握北洋精銳的袁世凱。袁世凱慌慌噠,沒多久就被罷黜回籍,釣魚去了。



▲預備立憲、皇族內閣,載灃以為自己找到了大清續命葯,其實是催命葯。


載灃攝政三年,幾乎都在想方設法鞏固清廷,加強皇室地位,但是換湯不換藥,越改越糟。


袁世凱的謀主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這小爺們的帶頭人,就是載灃。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清廷危矣。載灃不得已請袁世凱再度出山,自己退居幕後,而袁世凱也終成為清朝的掘墓人。


1912年2月12日,在革命黨和袁世凱的逼壓下,溥儀宣告退位。大清,亡了


載灃的處境和當年的哥哥載湉是相似的,空有滿腔熱血,想要抵抗歷史的洪流,但是不管如何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他的政治生涯才剛剛開始,就戛然而止。


此後半生,載灃低調行事,不再參與政治,他不鼓勵復辟,也不投靠偽滿洲國。


在載灃逝世兩年後,1953年,周恩來總理接見愛新覺羅家族,談起載灃,稱讚有加:「載灃的滿文很好,現在像他那樣精通滿文的人,就連你們家族中恐怕也找不到了。」


隨後又不禁惋惜:「很遺憾,他學了一點科學,又不尊重科學,有病不治,有葯不吃,只相信命運。要不他會多活些年,為國家和人民多做些工作。


可是,作為清廷的「終結者」,作為晚清叱吒風雲的第六隻「羊」,載灃早就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了。


參考文獻:


李治亭:《愛新覺羅家族全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劉大勝:《重讀攝政王載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嶽麓書社,2014年版


李占才:《天津教案中慈禧對曾國藩的不滿》,《文史天地》,2010年12期


梁啟超:《李鴻章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戴逸:《戊戌變法中袁世凱告密真相》,《江淮文史》,2010年第6期


杜春和:《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日戰爭時期,哪個省的人最會打鬼子?
他死了,國民黨少了一個敵人,中國少了一個好人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