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古代怎提取紅黃藍?
原標題:文史|古代怎提取紅黃藍?
紅、黃、藍是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種基本顏色,即三原色。紅黃藍同時相加為黑色。古人沒有現代的化學工業,就用天然植物當染料。先用這些天然植物提取出三原色,然後又用三原色調和出五顏六色。中國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某些植物獲取不同層次的紅色。其中,茜草應該是最早走進人類生活的紅色染料植物了。所謂「茜色」,便是從茜草的根部提取出的顏色。在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文物中,茜草染色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深紅絹就是用茜草浸染成的。茜草生命力強健,常以草質攀緣藤本的姿態出現在山林荒地中,叫人過目不忘。茜草及其所在的茜草屬,都長得很有個性——細長柔韌的攀緣莖表面密生糙毛或小皮刺,如果你穿著短褲短袖從茜草叢中穿過,那茜草總喜歡給你的皮膚留下道道淺顯的剮痕。
古代另有一種同樣享負盛名的染料作物,能夠提供更為鮮艷的紅色,那便是菊科植物紅花屬的紅花。相比而言,紅花之紅確實比茜草之茜更接近我們通常說的「中國紅」,古人也認為前者是更加純正的紅,稱其為真紅。真紅的製取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落後於茜紅,其價格也遠高於茜紅。從紅花中提取純正的紅色,是非常繁複、更耗人力的事情。
梔子是茜草的表親,是茜草科梔子屬的成員。它有很多別稱,如水橫枝、山黃梔、黃雞子、黃果樹等等。從這些俗名可看出,梔子的一個主要用途,跟黃色染料有關。梔子剛進果期時,果實為綠色,成熟時變為黃色。黃色梔子果含有萜類的藏紅花素和黃酮類的梔子黃色素,其中藏紅花素和藏花酸能對羊毛纖維進行有效染色,梔子黃色素則對羊毛、蠶絲等蛋白質纖維有較好的染色效果,且梔子色素容易溶於水,這說明製取工藝比較簡單。遺憾的是,取色容易,褪色也很容易。梔子色素抗日晒性較弱,所以用梔子染色最大的缺陷是不能 「曝光」。適合用來染制一些室內用品,也可作為其他染料的底染。
食用槐花是舶來物種洋槐(又叫刺槐),來自美國東部地區。而作為染料植物的槐花,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北方鄉土樹種國槐。它和刺槐是表親關係,同為豆科植物,但國槐是苦參屬成員,刺槐是刺槐屬成員。國槐開黃白色的花簇,芬芳飄溢,樹形優美,常作行道樹和優良的蜜源植物。用來製備黃色染料的部位一般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形似米粒,又叫「槐米」。槐米所含的主要色素屬於媒染性染料,需要加入媒染劑才能染色織物。煮過的槐花染液呈橙黃色,與梔子染液色度相近,但比梔子耐日晒,因此槐花染黃技術出現後,梔子的「染黃」地位就大不如從前了。
古代的藍色服裝往往是給平民穿戴的,所以藍色染料的需求量極大。可用來提取藍色染料的植物也有多種,都被古人統稱為藍草,包括蓼科的蓼藍、十字花科的菘藍、爵床科的馬藍、豆科的槐藍等。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用手揉搓藍草的鮮葉時,發覺手上起初是青綠色,用水沖洗後逐漸變成經久不褪的藍色,由此啟示了他們利用藍草鮮葉來搓染紡織纖維品。後來,人們把「搓」逐步改造成「浸」,將藍草鮮葉置於容器內搗碎,加冷水浸漬,除去葉渣,把纖維製品扔進容器內浸泡,再取出風乾、水洗,若要取得深色效果,可反覆浸染幾次。


※特別話題|《點石齋畫報》中失真的甲午戰爭
※名家專欄|任職時間最長的古代「大法官」:曹魏高柔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