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末五代中的牙兵是何兵種?除了藩鎮,唐朝的另一禍亂

唐末五代中的牙兵是何兵種?除了藩鎮,唐朝的另一禍亂

文 | 原廓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統治者試圖通過各種手段,終結藩鎮割據的困擾,但直到唐王朝滅亡,藩鎮都仍是困擾中央政權的最根本頑疾。唐朝統治者為何一直不能真正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呢?著名的「河朔三鎮」可能是最好的例證了。

安史之亂後期,史朝義部將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降唐,迫使史朝義自殺,終結了安史之亂。唐朝統治者為了籠絡他們,任命張忠志(後賜姓名李寶臣)為成德軍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由於這三鎮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稱為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這些叛將名義上歸順朝廷,而實際上就是驕兵悍將佔據地方對抗中央。

這些驕兵悍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魏博牙兵。通常意義的牙兵,即親兵或衛兵。這裡所說的牙兵,則是中唐以後節度使的私兵。

第一支牙兵由田承嗣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建置。田氏憑此牙兵維繫四世,統治魏博近50年。其後,田氏敗亡,但這支牙兵卻父子相承,一直傳延至天祐三年(906),才被節度使羅紹威聯合朱溫全部殲滅!

而自田承嗣設牙兵後,各鎮相繼仿效。至五代,各鎮無一不設牙兵。這些牙兵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甚者上萬。如後唐孟知祥在鎮蜀時就有牙兵16營,凡1.6萬人。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方鎮圖,紅字為「河朔三鎮」

牙兵的早期來源主要為破產農民。唐代中後期均田制被破壞後,大量農民進入軍隊體系中,成為職業軍人,其中勇健者自然被挑選為牙兵。

在唐代,藩鎮牙兵的主要任務是守護牙城或保衛節度使。節帥調任換防,牙兵也多隨主帥一起赴任。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調任成德節度使,率2000牙兵「留以自衛」。昭義節度使劉悟去鄆州,也「以鄆兵二千自隨為親兵」。

當然,牙兵也會隨主帥吞併他鎮,犯上作亂,實行武裝割據。比如田承嗣曾依靠萬餘牙兵吞併相、衛、浩諸州。到了唐末五代亂世,牙兵的作戰任務則更為重要了。比如唐昭宗時,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曾選降卒尤勇健者5000為牙兵,「厚其廩賜,以皂衣蒙甲,號『黑雲都』,每戰使之先登陷鋒,四鄰畏之。」由於牙兵勇健兇悍,因此往往起到決定戰局的作用。後梁的魏博牙兵投降河東的李存勖後,在天祐十五年(918)的胡柳陂之戰中,魏博牙兵鋒芒畢露,賴其死力而戰,才使河東李氏轉敗為勝。947年,吳越與南唐在白蝦浦之戰,南唐兵初戰失利,其後也是由於300牙兵奮勇阻敵,南唐才逃脫全軍覆滅之危。

正是依靠牙兵為核心,如河北三鎮這樣的藩鎮割據勢力,通過其擁有的獨立財政與人事權,組建起足以對抗中央的強大武力。據張國剛先生的研究,幽州、魏博、成德的軍隊兵力非常龐大,大部分的時間裡一般保持在5萬至10萬的規模。

在面對朝廷的時候,這些藩鎮還會本著唇亡齒寒的心理,抱起團來。其彙集的力量已經不是朝廷的中央軍所能獨自壓制的。所以朝廷要想通過武力解決藩鎮問題時,就必須依靠那些相對忠於朝廷的藩鎮的幫助。但藩鎮難免會有兔死狐悲的心理,未必真肯賣力作戰。往往是「合天下之兵攻之,三年才克一二縣」。即使賣力作戰,其目的也是想憑藉戰功,將被擊敗藩鎮的地盤吞為己有。所以,在唐代中後期的150多年裡,中央政府武力解決藩鎮問題的嘗試,要麼失敗,要麼製造出新的藩鎮問題。而如果想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節度使大權獨攬的狀態,急了必然引起天下震動。比如唐德宗朝時,在削藩戰爭中急於求成,結果導致「涇原兵變」的發生。建中四年(783),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叛軍包圍一月余。而另一方面,河北三鎮這樣的割據勢力又會在局勢不利的時候,及時服軟,朝廷這時又不能做得太絕,畢竟制度是從玄宗時代就定下來的。

更主要的問題是,唐代中後期政局混亂,黨爭嚴重,宦官弄權,一直沒能真正長期貫徹削藩政策。哪怕出現了有為之君,也往往人亡政息。比如唐憲宗任用裴度、李愬等優秀的重臣與將領。元和九年(814)十月,李愬雪夜襲蔡州,平定了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朝廷平定淄青十三州。那些「廣德以來,垂六十年,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的藩鎮,也開始「盡遵朝廷約束」。但這個大好局面隨著唐憲宗的暴斃付之東流。

所以,終唐一世,藩鎮問題一直都無法得到解決。河北三鎮也就一直存在了150多年。

然而,五代時期,隨著唐王朝中央政權的徹底崩潰,那些藩鎮勢力彼此割據攻伐,即沒有唐廷之前的政治包袱,又彼地位相當,也就讓其他勢力失去了像對抗朝廷那樣抱團取暖的政治基礎。所以藩鎮問題反而容易變得容易解決。

就好比那個寓言故事:亞歷山大大帝面對著名的別人無法解開的「格爾迪奧斯繩結」,選擇了一劍劈開這種最簡單直接的解決方式。

地方上的財力與人力畢竟有限,所以牙兵即使再善戰,也不是真正強大勢力的對手,甚至會因為本身的善戰,出現「懷璧其罪」的情況。比如河朔三鎮在梁晉爭霸期間,或附晉或依梁,逐漸淪為兩強的附庸。

魏博兵精糧足,首先成為梁晉爭奪的對象。大順元年(890),朱溫率軍擊魏,五戰五勝。魏帥羅弘信無力對抗,魏博自此臣服於朱溫。羅弘信此舉又引起李克用不滿。乾寧三年(896),晉軍大舉攻魏博。朱溫出兵相救,生擒李克用之子落落,交與魏人殺之,使魏晉交惡。自此以後,河東李克用長年領兵攻打魏博。魏博處境險惡,只得長期依附朱溫勉強苟存。

而成德也成為李克用覬視的目標。李克用「欲兼并鎮、定,乃連年出師以擾鎮之屬邑」,殺獲甚眾。之後,成德多虧幽州李匡威的多次出兵相助,才得以自存。但景福二年(893),客居成德的李匡威謀奪成德節度使王鎔帥位,被鎮州軍人殺死,自此雙方交惡。自王鎔失去燕軍之助後,先依梁,後附晉,長期在兩強夾縫中苟延殘喘。

幽州的情況也很混亂。燕將劉仁恭依靠晉軍的支持奪取帥位,結果招致汴軍的征討。從光化二年(899)起,朱溫連年興師伐燕,殺獲十餘萬,重創燕軍。

在巨大的外界軍事壓力下,三鎮的牙兵與節度使的對立衝突也發展到極點。天祐二年(905),牙將李公佺作亂,羅紹威「僅以身免」。羅紹威告急於朱溫,後者發兵10萬,聲言擊滄州,結果在天祐三年(906)正月,突襲魏博牙軍,「凡八千家,皆赤其族,州城為之一空」。牙軍覆滅後,「魏之諸軍皆懼」。但隨著核心力量的覆滅,魏博時日無多。

幽州的劉仁恭「驕侈貪暴」,招致牙兵的不滿,其子劉守光趁機囚禁了他,奪據帥位。劉守光殘虐甚於其父,大開殺戒,「仁恭將佐及左右,凡守光素所惡者皆殺之」,致使眾叛親離,軍士大多叛逃投靠於契丹。劉守光不僅不思悔改,反而在一片反對聲中自立為大燕皇帝,徹底失去了牙兵集團的支持。

成德的內部矛盾在節度使王鎔執政的後期激化。王鎔晚年一心享樂,「不親軍政,多以閹人秉權,盛飾館宇,又惑於左道」,因而引起牙兵集團強烈不滿,並導致軍亂。

就這樣,河朔三鎮在內外雙重打擊下,很快走向衰亡。後梁乾化二年(912),「久欲圖之」的宣義節度使楊師厚出兵吞併了魏博。幽州劉守光稱帝後,成為強藩征討的眾矢之的。後梁乾化二年(913),晉軍攻破幽州,劉守光出逃後被殺,幽州落入李存勖之手。後梁貞明七年(921),成德牙將張文禮作亂,殺節帥王鎔,自任留後,出征在外的鎮將符習依靠晉軍,討滅張文禮。成德也落入李存勖之手。至此割據了150多年河朔三鎮就此走入了歷史。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朱溫性情殘暴不得人心,但有個能搞經濟的好幫手,發展經濟有一套
卓別林為幾分鐘鏡頭走七百次鋼絲,獅籠中的經典恐怖表情絕非表演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