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梵高和他的破鞋

梵高和他的破鞋

目前人類已知最早的繪畫作品,是位於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山洞壁畫,成於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一般認為,壁畫內容可能跟祈求狩獵成功的巫術活動有關。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藝術蓬勃發展,出現了諸如米開朗基羅等偉大的畫家,他們不用任何現代的輔助工具,以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確度,記錄下客觀自然界的諸多事物。

(《斷臂的維納斯》)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繪畫接連興起,它們或控訴舊封建社會的奢靡荒淫,或聲援人民起義和解放鬥爭,或揭露悲慘紛雜的社會現實,成為推動歷史進程的重要角色之一。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後來,時間來到了19世紀八十年代,從安特衛普美術學院退學的梵高,輾轉來到巴黎,經弟弟接濟後,有了一間合租的畫室;期間,梵高畫下了這雙鞋。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他畫這雙鞋是為了什麼呢?

1935年,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質》一文中寫道:

「從這雙穿舊的農鞋裡邊黑魆魆的沿口,可以窺見勞動步履的艱辛……這雙鞋啊!它浸透了農人渴求溫飽,無怨無艾的惆悵,和戰勝困苦時的歡忭;同時,也隱含了分娩時陣痛時的顫抖和死亡威脅下的恐懼……」

(海氏的小眼神)

在這段文字之前,海德格爾特地加註了一句話,說器物一旦被藝術的框架框起來,就會顯示出與平日普通用途不同的意味。如果我現在能穿越回二十世紀去找他,我一定會提醒他:「請您不要把藝術跟藝術評論混為一談。」因為前者,是藝術家思想和技藝的結晶,是第一手的成果;而後者,則是人類意識能動性的完美體現,極有可能包含大量不著邊際的教科書式意淫。

如果你們告訴我,你們並不了解藝術評論的話,那意淫你們總該懂吧。而且這方面的例子也很好找——甭看別的,看高考閱讀就行。去年,包括我自己在內,多少人考完語文,二話不說就要去砸林徽因家窗戶。女人心海底針,本來咱們考生大海撈針就夠累了,出卷老師還非得把針再往下埋到泥里。

(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有句話講:詩人是很敏感的,別人覺得冷,他覺得痛。這裡面,蘊含著詩人的精神,蘊含著高考出題的精神,也蘊含著藝術評論的精神。似乎,這種從冷中發現痛的精神,正在越來越多地指導我們對眼中各種文化作品的解讀。

——不管怎麼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很多作品從過去傳承下來,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其實已經和它們本來的面貌截然不同

(現在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輕鬆炒到幾億)

所以各位現在看到的這雙鞋,在很多人心目中並不只是一雙鞋;我們在書中讀到,在畫中看到的梵高,在很多人心目中也不只是一個早逝的知名畫家。從「瘋子」,到「撲向太陽的人」,再到「曠世奇才」和「後印象主義先驅」,梵高的稱號越來越多,作品價格水漲船高——但他這個人,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梵高自畫像)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梵高為什麼要畫農鞋?他畫農鞋究竟有什麼意義?我在網上找到了這麼兩個回答:

①這是一雙操勞已久的農婦的鞋,梵高通過畫鞋,敞開了勞動人民的內心世界;

②梵高為了幾年年輕時的艱辛歲月,常在行囊中放一雙曾在泥濘道路上踏過的舊鞋,他把這雙鞋作為個人經歷的一個見證。

在對這兩個回答置以可否之前,我想到了另一個人,同樣親近人民、親近自然,也同樣生前落魄、死後光榮——他就是19世紀著名農民畫家米勒。

(米勒自畫像)

之所以叫他農民畫家,不僅是因為他出身農民,更是因為他以描繪農民而出名。1849年,米勒因為生計和巴黎流行病爆發等原因,舉家搬遷至農村,在農村一住就是27年;他所有的傳世名作,包括《拾穗者》、《晚鐘》等,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創作的。

尤其是《拾穗者》,大家在歷史課上應該都聽老師講過這幅畫,並且也被問過這樣的問題:米勒為什麼要畫它呢?一番討論之後,老師會告訴你們,米勒創作《拾穗者》,是為了揭露社會現實,展現農民生活的艱辛,表達作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關懷。

我承認這句話很正,一點毛病沒有;但很遺憾,其實米勒自己早就回答過這個問題了。他是這麼說的:「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我來說都是最合適的。」試想一下,米勒身為一個畫家,如果在年復一年的鄉村生活中,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的農民走進他的畫面,那現在,我們該怎樣才能看到他的傳世作品呢?

(梵高筆下的塞納河)

所以,想到米勒,再回來想梵高,便忽然覺得——其實這一切並不需要那麼複雜

拋開其他一切既成的觀念,在這裡,我給大家講講梵高作為畫家的生活狀態。1880年,梵高決定正式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從此正經收入幾乎為零,一切生活資源都要靠弟弟提奧來接濟;但即使是這樣——畢竟弟弟也不可能輕易地把自己的家當全投在自己這個沒啥出息的哥哥身上,所以梵高在成為畫家的這些年中,自然是不可避免地生活拮据。

(梵高《一隻耳朵的自畫像》)

梵高曾經在給弟弟的心中這樣寫道:

「我向你保證,我沒有像許多農民那樣除了生存以外還有許多別的花費;我所要求的只是顏料和重要的模特費用……」

「你知道我的衣服大部分都由你給我的舊衣服剪裁而來,買的也都是一些低廉材料做的成衣……我的內衣已經穿成了破布。」

「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房租啦,畫畫啦,麵包啦,雜貨啦還有修鞋子,天知道錢怎麼這麼不經花,現在我手上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

(梵高書信)

有很多人認為這些信里的內容有些過於誇大,只是梵高為了要錢所作的託詞,他其實並沒有這麼落魄;但他們也許不知道,在梵高死後,他的家人把他的東西拿到鎮上去賣,只賣出去一些鍋碗瓢盆、桌子柜子什麼的,根本沒有人願意去買他的畫……各位想想,一位全職畫家,一生沒有任何人賞識,也從未能靠賣畫滿足自己日常生活所需——如果這都不能使他落魄,那我相信所有的乞丐都可以考慮改行了。

(梵高作品)

19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偉大的文森特·梵高先生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狀況下,畫出了包括我們面前的這幅《農鞋》,還有著名的《向日葵》在內的一系列無人問津的作品——可當今,這些作品早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價值連城。我本人不太願意追隨那些深入解讀梵高的人們,因為在我心目中,梵高之於《農鞋》和《向日葵》,其實跟陳忠實之於《白鹿原》、夏達之於《子不語》一樣,原本只是為生存而拚命沉浸於事業,最終卻越來越多地傾注了感情。

(陳忠實先生)

也許從梵高逝世到現在一百多年來,人們對梵高的印象已經越來越深刻——可這樣一來,梵高,大概也就逐漸變成大家印象中的梵高,而不是真正的梵高了吧。我作為21世紀人,肯定也不知道真正的梵高是什麼樣子;但我至少明白一點,那就是梵高,既不是刀耕火種的原始野人,也不是受到王室支持的文藝復興巨匠,更不是作品從不缺買家的浪漫主義先驅。他的畫作,在揚名於世之前,僅僅蘊含著他自己的命運和夢想。

(其實梵高不止畫過一遍破鞋)

最後,如果讓我來面對這個問題,也就是「梵高畫這雙鞋是為了什麼」的話,我會用一道藝術哲學與審美的考試題來回答:

大抵,如是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文燃志 的精彩文章:

被刪減的文藝復興

TAG:游文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