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路燈背後:一場運營商、廣告商和科技公司的戰爭

智能路燈背後:一場運營商、廣告商和科技公司的戰爭

每天堅持熬夜看世界盃的朋友,一定知道這麼一句話:你真的確定你知道嗎?

這句話跟世界盃沒任何關係,但在某更噁心人的廣告退場之後,這句話差不多成為了世界盃廣告里的洗腦王者。

雖然看球時候這句話很煩,但在科技領域這句廣告詞還真像是個真理:對於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說不定我們真的一無所知。

尤其在IoT領域,這個現象尤其嚴重。比如一種我們從小到大都不陌生,某些素質不高的同學遛狗的時候還專門去找的東西:路燈燈桿。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路燈的認識當然就是街道照明。最多最多,老司機們可能會提防路燈上有攝像頭。

時至如今,你可能真的不能確定你是否知道路燈了。而在「新路燈」的背後,一場運營商、廣告商、雲計算服務商和多種科技公司參與的「路燈戰爭」正在打響。

誰能爭奪更多的路燈,或許在不遠處將建成一個熱門話題。關於路燈,我們真的還需要知道很多很多。

改頭換面的路燈

去年年底,雄安新區安裝上了一批新路燈。與整個雄安的智慧城市主題相呼應,這種「智能燈桿」上不止有照明設備,還有攝像頭、感測器、屏幕和充電樁。可以說是十分酷炫。

然而這還不是路燈變形記的全部,甚至只能說是大量智能路燈燈桿中的一種而已。事實上,智能路燈的概念由來已久。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路燈自我調節、主動控制的技術,可以算是路燈智能化的開始。那之後,在路燈身上加入各種裝備的想法時而有之,但路燈始終沒有脫離照明+監控的模式局限。

到了2016年之後,科技開始更緊迫地催促路燈改頭換面。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路燈燈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是一個空間和能源關係非常特殊的存在:路燈夠高,可以滿足很多設備的輻射面積需求;路燈原本就在街道上,不用再費盡心力安裝新的設備載體;同時路燈還在街道的中心,很容易被看到和察覺;再有路燈天生有用電優勢,免去了智能城市改造中痛苦的電路改裝。

這些地利原因,剛好又碰上個幾個科技產業集體爆發的天時。於是我們今天能看到,比較複雜的智能燈桿上赫然會安裝超過30個設備,國內智能路燈產業中的各等級企業已經超過千家。

在這麼龐大的產業關係中,把路燈的新身份一個個列出來未免啰嗦。我們可以從支撐路燈變身的幾個科技因素,來看瘦弱的燈桿上被掛上了哪些科技設備。

1、AI+IoT的花開蒂落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技術的成熟,讓路燈燈桿成為了感測器和智能攝像頭的沃土。首先搭載人臉識別、人流檢測儀與消防主動報警能力的智能攝像頭成為了路燈的新鄰居。

而濕度、空氣質量、氣象水文檢測,以及對周圍設備與環境的射頻識別需求,讓燈桿上必須掛上大量多種類的感測器。

此外,平時不被人注意的一個燈桿新功能,是智能園區、智能物業等技術需要的邊緣計算伺服器,其實也可以掛在燈桿上。總而言之,城市智能正在努力把路燈打扮成一個機器人……

2、網路與基站的城市渴望

2016年,Facebook開始推廣免費WiFi方案,其中首要解決方案就是通過路燈燈桿來搭載WiFi發射器,輸出高速免費網路。這種方案在美國已經得到了普及,而中國的運營商也開始在南方城市嘗試類似解決方案。

城市免費WiFi當然是一門大生意,但其實路燈也可以與城市基礎無限網路結合,換句話說路燈不僅能作為城市路由器,還能直接改裝為城市4G甚至5G網路的城市基站。我們知道,城市越來越密集的今天,城市人口對移動網路的需求卻越來越大。而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區修建基站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容易,那麼把基站解決方案直接放在路燈上,也就成為了應對方式的一種。事實上,華為、中興等運營商服務企業,已經開始提供類似產品技術。

這意味著,路燈同時也可以是微型基站和城市WiFi發射站,而隨著5G的到來,這個層面的作用或許會不斷加強。

3、車的需求

電動車越來越多,電樁不夠用是一件大麻煩。而路燈下面當然有電線……於是把路燈改造成新能源車的電樁,也就成為了一種結合可能。類似方案在雄安等新城建設中已經得到了應用,甚至還出現了能給汽車、電動車,甚至手機充電的多線路燈桿。

而車的另一個需求,是無人駕駛技術對環境精細化的需要。高精地圖常規來說是一張張收集,一層層刷上去的,那當然還是有可能出錯。讓燈桿搭載環境感測器,聯網高精地圖,為無人駕駛汽車提供數據支援,成為了燈桿與汽車的另一個結合點。

4、發憤圖強的戶外廣告

戶外廣告近期的核心變化,是屏幕和交互技術使用的越來越多。而對這兩件事來說,路燈是個很好的載體,由於有電,有空間位置,還有網路支持,燈桿智能廣告可以搭載語音廣播、顯示屏、交互指示牌等多種技術,還可能提供城市交通與本地商家信息等服務。

以上幾個方面其實還不夠全面,但這已經能讓我們看到一根「理想中的路燈」,至少要密密麻麻搭載二三十種硬體和設備,打通不同的信號和網路傳輸體系,變身馬路邊佇立的鋼鐵俠……事已至此,我們必須要反問路燈一句:你累不累?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確實已經讓這場路燈戰爭有點開始疲憊了。

爭搶燈桿,一團亂麻般的持久戰

公共服務設施的智能化改造,最理想的情況下當然是盡量少的改裝,儘可能解決最多的問題。但這其實並不現實。

就一個路燈而言,再如何把它變得智能化這件事上,原本簡單的問題很容易陷入過度複雜化當中。

由上所見,一根路燈燈桿可能要涉及安防、環境管理、城市服務、電信服務、廣告、科研,以及大量的具體城市服務項目。這些領域各自有不同的政府部門、運營商、廣告商負責,背後又牽扯著複雜的技術與產品供應企業。一根說高不高的燈桿上,卻可能設計兩位數的部門和三位數的企業。這就讓事情有點麻煩了。

當然,目前智能燈桿的建設邏輯是縣官不如現管,誰推出了算誰的,招標到多少合作方案就算多少。但是一旦大量科技功能都成為剛需,那麼路燈上這點空間和資源,很可能面臨無法分配,管理混亂的尷尬。

首先,由於網路傳輸、城市IoT、廣告、電樁,這幾個智能燈桿的主要功能分屬不同領域和不同企業,那麼一個燈桿上到底應該安裝哪些東西就會變成沒有標準答案的試卷。如何管理和分配路燈上的空間與介面,主要依託具體的項目和人來決定,缺乏標準化方案。

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一旦建設好了智能燈桿就不再容易更改。因為一種燈桿解決方案上的供電介面、數據介面和計費介面基本是固定的。很難後續添加新的功能與設備。

試想一下,假如一個有感測器與智能監控的燈桿剛剛立好,城市突然決定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需要把燈桿都改成電樁功能。那麼把剛建設好的基礎設施推到重來很可能成為常態,而且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誰知道過兩天會不會又來一遍呢?

燈桿一事,已經關乎多個領域和各種各樣的企業利益。誰來管理,如何管理,如何統籌和分配燈桿上的小小位置,今天在絕大多數中國城市還是個未知數。

還需要注意的是,智能燈桿由於要搭載大量設備和廣告,無形當中給城市美觀也帶來了壓力。密密麻麻搭載感測器的燈桿,當然不如溜光水滑的路燈好看。如何取捨美觀與智能,是一個難有標準的抉擇,需要標準化和城市規劃能力的加持

另一方面,不同技術對燈桿的密度需求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感測設備和智能攝像頭需要每桿都有,但電樁、邊緣計算伺服器卻不需要那麼密集。而微型基站的密度還要根據城市具體需求來測定。所以如何把不同搭載需求的智能硬體規划到一起,也是個問題。

智能燈桿很好,但統攝的科技、企業和政府部門卻有點過多了。這場戰役想要打贏,我們需要的是標準和規則。

當燈桿成為一種需要分配的權利

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尤其是IoT和通信企業。一個燈桿基本沒什麼用,一條街或者一個園區的路燈則代表著一個項目,一個客戶。而一個城市的燈桿智能化改造,則可能代表一項服務的入口和一個新興市場。

今天的智能燈桿,還處在一些政府與企業牽頭打造試點的階段。而一旦共識達成,我們很容易想見大量城市把路燈連根拔起,新的感測器和電樁如叢林版樹立。

那麼燈桿戰役所需要的,首先是一個足夠有代表性,能滿足主流需求,卻不過分花哨的全國標準化實施方案。事實上,今天的智能燈桿從造型到功能,都處在各家企業自成一套,相互間毫不兼容的狀況。一旦各地方、各部門自行其是採用相差過大的燈桿方案,那麼城市智能所期待的集成效應和數據貫通就無從談起。

另一個解決智能燈桿矛盾的方案,是「重軟體、輕硬體」。也就是說盡量採取演算法和數據上的技術迭代,盡量少的更改硬體體系。比如智能監控可以利用演算法+傳統攝像頭的方案來實現。加上對信號和電路使用需求的合併,我們或許可以把路燈智能化變成不那麼勞師動眾的一件事。

最後,在城市智能不斷發展的今天,或許應該承認相應的全國性組織、行業協會以及行業標準已經相對急迫。要知道燈桿的變化不是孤例,井蓋、綠化監控設備、公交站牌的智能迭代,以及公共交通中的設備智能化,都在快速來到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些東西會陸續遇到路燈的問題。城市IoT雖然美麗,但事關城市民生,且頭緒繁多、發展速度飛快,應該到了規範和統一管理的時候了。

路燈之戰,或許只是這個大智能時代的一個小折射。很多聽起來簡單易理解的技術升級,在現實世界裡卻面臨著複雜多變的情況。城市智能是一個善舉,但同時也是一種權利,一個市場,如何切這塊蛋糕,是比技術更讓人疲憊的問題。

來源:腦極體

全球物聯網觀察整理髮布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物聯網觀察 的精彩文章:

雲廠商邊緣計算的布局與「四大門派」
雲計算行業報告:2018,風起雲湧

TAG:全球物聯網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