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石化誕生背後的故事

中石化誕生背後的故事

興盛往往源自歷史的積累。歷時35年的風雨和成長,「保持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以下稱中石化)的寫照。

這份初心究竟是什麼又源自何處?這份使命又是怎樣烙印在中石化的生命力中?或許只有追溯到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從當時的人與事中方可一窺中石化誕生背後的歷程。

濫觴於一億噸原油

成長往往是調整方向的過程,而誕生則是從無到有的創造。至今回顧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中石化的前身)這份決策,仍會為當時決策層的這份魄力折服。當時為何會做出這一決策呢?

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一億噸。如何用好這筆財富,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成為關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1981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國務院領導在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後經濟建設的10條方針,其中第3條講:「世界上年產石油一億噸以上的國家不到十個。我國是其中的一個,一億多噸石油是我國一筆很大的財富,合理利用這筆財富,對於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具有重大的作用。」

根據此次會議,當時尚未改組的石油部成立規劃小組,著手研究用好1億噸石油的具體規劃。規劃小組在分析情況後指出,每1000美元國民生產總值的耗油量,中國為0.31噸,印度為0.26噸,日本為0.17噸,日本比中國少47%。

規劃小組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多方面原因,著重指出石油煉製和石油化工綜合利用方面的問題,以及地區和部門分割的體制問題。

經濟效益同樣是影響中石化總公司能否成立的重要支撐點。規劃小組從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計算,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企業聯合起來、綜合利用以後,國家財政增加的收入可以比1981年增加115億元。1981年全國的財政收入是1175億元,115億元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決策時間終於到來。國務院在討論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時,爭論非常激烈。特別是當講到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國家財政可以增加100億元的收入時,「根本不可能,做不到」的質疑聲傳來。當時的國務院領導同志問:「80億做得到做不到?」但有位同志說:「50億也不行。」最後,國務院領導同志一錘定音:「30億也干。」

這次討論表明,當時在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企業聯合起來、綜合利用的問題上,認識很不一致,聯合工作的難度很大。

1982年1月7日,上海高橋石油公司成立。經國務院批准,江蘇南京地區的南京煉油廠、棲霞山化肥廠、南京烷基苯廠、南京化工廠、鐘山化工廠、南京塑料廠、南京長江石油廠等企業聯合,組建金陵石油化工公司。不久,遼寧撫順地區的撫順石油一廠、石油二廠、石油三廠、化學纖維廠、化工塑料廠等企業聯合,成立了撫順石油化工公司。

高橋、金陵、撫順等地的石油化工企業市縣聯合,局部改變了原有體制上的多頭領導、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的弊端,初步發揮優勢,經濟效益提高成為最直觀的表現。這幾家公司的成立,為後來成立全國性的石化總公司探索出經驗,在輿論上創造了積極推動的環境。

史無前例的聯合

1983年2月10日,由國家經委、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財政部四部門聯合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關於成立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報告。19日,黨中央、國務院發布7號文件,批准該報告,決定正式組建中國石化總公司。

文件指出,對全國原來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等部門管理的煉油、石油化工和化纖企業,實行集中領導,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對產供銷、人財物、內外貿實行統一管理。

1983年7月4日,經過數月的緊張籌備,中國石化總公司籌備小組正式召開第一次直屬企業經理(廠長)會議。十位部級官員擔任的領導層,陣容之強,足以說明中國石化起步的分量。董事長李人俊是國家計委副主任,副董事長孫敬文是化工部部長,孫曉風是石油部副部長,李正光是紡織部副部長,徐良圖是國家計委副主任;總經理為陳錦華,副總經理為張萬欣、張皓若、盛華仁、費志融。

39家企業盡入彀中。建立之初,便面臨第一步如何走的問題,打破部門、地區分割的局面成為實踐中第一個難題。黨中央、國務院在1983年下發的7號文件中明確決定:將分屬20個省市自治區政府和3個部的39個企業,以及企業的下屬單位,劃給中國石化總公司直接管理。

從1983年5月開始,由籌備小組成員帶隊,先後派出9個工作組到20個省市自治區去談企業的交接。按照1983年7號中央文件規定的政策,在交接協議中儘可能地照顧地方的利益,減少上收的阻力。

「我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有38個企業收上來了。」陳錦華在《國事憶述》中回憶道。新疆烏魯木齊石油化工總廠在經歷了協調和談判後,成為最後一個上交的化工企業。至此,中國石化總公司「企業上收」工作基本完成。

接下來,則是中國石化總公司不斷制定方案與目標的階段。1984年5月下旬,中國石化總公司提出1985年到1990年的《進一步推進改革,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案》,以「四定、四保、四包」為投入產出的內容,最終目標是在1985年到1990年的6年內,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累計實現利稅900億元,1990年當年實現利稅200億元,即「三二九」承包方案。到1990年,實際完成投資440億元,累計實現利稅946億元,受原油調價影響,1990年當年實現利稅167.5億元未能達到目標。

在「三二九」方案完成後,中國石化總公司開始了第二個承包方案,即1991年到1995年5年投入產出承包方案,目標被稱為「五二一」:5年累計完成投資545億元,1995年當年上交利稅200億元,5年累計實現利稅1000億元。到1995年,實際執行結果是,5年累計實現利稅1170.76億元,完成承包指標的117%;1995年當年上交利稅250億元,超過承包指標25%;5年完成投資804億元,超過預定指標的47.5%。

儘管在此期間,面臨過地方企業的不合理的反彈,比如「中國石化總公司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我們廠可是1932年的老廠」;也面臨過工作辦法的質疑,「當時講得最多,也是對我們壓力最大的,是國家經委,總覺得中國石化總公司這個婆婆多餘,並首先提出要不要石化總公司的問題。」陳錦華在《國事憶述》中回憶道。

然而一系列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石化總公司統籌管理對於效益提高的必要性,以及調配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改組後的中石化

「中國石化總公司」時期是積蓄力量的階段,為加快發展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破壟斷,推動競爭,1998年國務院決定對全國石油化工工業進行戰略性改組。

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相互交換部分油田企業和煉化企業,並將原隸屬地方政府的省、市、自治區石油公司相應地劃轉到兩大集團公司,分別組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經過這次重組,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分別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產供銷一體化,完成了產業結構的縱向一體化調整。

大體上,過去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只管油田,不管煉油和化工,上游油田處於壟斷地位。中國石化總公司只管煉油和化工,中下游的煉油、化工企業被它壟斷。兩者處於非競爭關係,但同時也存在著上下游利益不均衡。

此次調整,打破了原來的縱向分工,以南北劃分,形成了兩大集團的平行競爭格局。北京以北的東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的企業,以及西北、西南的部分地區的企業劃歸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考慮到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上游規模小,國務院於2000年3月決定,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中國新星石油公司整體併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重組後,實現了政企分開,成為一個真正的經營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對於中石化自身以及市場競爭的完善發揮了新的重要作用。

對於中石化來講,迅速提高了總體實力。到2003年末,全集團總資產5592億元,凈資產2681億元,與1998年相比,總資產和凈資產分別增長30.8%、4706%。當天生產原油3816萬噸,天然氣53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24億噸,生產乙烯414.7萬噸,比1998年分別增長8.04%、30.44%、54%、82.86%。

盈利能力同樣大幅提高。2003年全集團銷售收入4667億元,實現利稅705億元,其中實現利潤289.78億元,銷售收入、利稅、利潤比1998年分別增長65.6%、65.04%、730.32%。

現代企業制度由此建立,初步構建了國家控股公司管理的體制框架。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立前後,集團公司下屬的部分特大型企業相繼進行了股份制改革,為後來的集團公司整體股份制改革創造條件。中國石化股份公司2000年10月在境外成功上市,共發行167.8億股H股股票,募集資金34.62億美元。

中石化自此之後,基本就是當今公眾比較熟知的面貌了。

(本文主要內容摘選自陳錦華所著《國事憶述》一書)

版權聲明|本文為能源雜誌文章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名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能源雜誌 的精彩文章:

天然氣成為主體能源還差什麼

TAG:能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