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村,有一個每位芳村人都街知巷聞的街市!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
不一定要對它的歷史文化刨根問底
只需要去菜市場逛上一圈
繁華背後的市井氣息
接地氣的人間煙火
那些高樓林立與人情味
你就都能體會得到
在芳村
有一個每位芳村人都街知巷聞的街市
街坊們最純粹的街市時光
都在這裡度過
這裡就是芳村中市
從生活區到中市的這條路
多少人留下了他的腳印
因為價錢地道
很多市民都會遠道而來買菜
19路公交車
是芳村的老牌線路了
民治大街上的商店
泛著陳年的歲月痕迹
白天的街道
退休的老年人身影居多
每逢下雨
街頭上必然出現10元一把的雨傘
你有買過嗎?
阿姨推著自行車穿梭在大街上
忙碌的一天里
或許只有這段時間最放鬆吧
師傅多年的好手藝
成為了打金鋪最好的招牌
如今還會幫襯的
大概是知根知底的老熟人了吧
檔口外網架上掛著不同款式的衣服
15塊錢就有一件
比我們平時動不動就成千上百的衣服
要便宜多了
路過的爺爺奶奶在挑選著日用品
對於他們來說
一隻茶壺、一把葵扇
都是會常年陪伴他們的用品
洗碗布的價格也跟電商價差不多
即使如此
近些年來實體店也被電商帶來不少衝擊
走在街上
隨處可感受到
紅白藍塑膠袋製成的雨棚
在新開的菜市場也很難再見到
每市新鮮出爐的燒臘
最是吸引街坊幫襯
上庄和下庄
都有各自的擁躉
踏入六月
果農們的荔枝就已經大批上市了
小時候跟著爸媽去菜市場
他們身上總要備著一把零錢
現在
商販們已經用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了
市民兩手提著菜
滿載而歸
別以為只有舊東山有廟前直街
在中市這裡
也有一條廟前直街
西華路第一津街很出名的合興瀨粉
在這裡也有分店
這一帶都是商業居民區
樓上是住戶
樓下是商鋪
路過的時候
發現了一家挺有意思的五金店
老闆還用木板製成了鑰匙狀的招牌
還有一些街坊
在門口架起一張桌子
鋪滿商品就直接擺滿
要說中市買菜的核心地帶
那麼就是花地百合園市場
這裡比起民治大街上的攤販、品種都要更多
肉、菜、海鮮、加工品、日用品
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從前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吃到應節的水果
現在
平民百姓也能吃到進口的水果了
接上放學的孩子
再一同來菜市場買菜
已經成為了許多爸媽的日常
你的小時候
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每到下雨天氣
菜商的售價必定要比平時高
阿姨買好了菜
笑眯眯的推著自行車準備回家
幾乎每個大型街市
都會有一家老字號的餅店
每次經過
都會聞到香噴噴的麵包新鮮出爐的香氣
有些「姐兼母職」的孩子
還要放學帶著弟弟來買菜
懷舊的木質傢具
泛著陣陣古老木香
芳村的夜市
以前在陸居路
現在在華苑了
這裡賣的商品
風格類似大笪地、女人街
價錢也差不多
記憶中
奶奶總喜歡買這樣的散裝餅乾回家
我每次哭鬧
她都會拿一包來哄我
夜市旁的白牆後
還有一條叫鷹爪樹街的平房居民區
這個名字讓人印象深刻
聽一位老街坊說
這個招牌的「酒」字
以前是用紅油漆手寫的
現在變了印刷體
看起來有些歷史的老廣州居民房
走在路上
感覺來到了某條偏僻的小村莊
寧靜的午後
只有溫暖的陽光穿過樹葉
在屋頂形成斑駁的影子
這些老居民區
沒有便利店
只有街坊們自己開的士多
中市直街上還有一塊紀念石碑
朋友說他在芳村這麼久
也不知道這塊石碑的來由
到底還是年輕
芳實的前身是芳村小學
原來這裡已經有百年歷史了
聽說在光緒三十一年就已經存在
是當時芳村四所小學堂之一
校門口的文具店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賣起了玩具
一開始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
還真「誒」了出來
朋友解釋說
這是因為墟市設立在至愛小學的隔壁
(即芳村小學)
所以才有這個名字
門牌號上的寫法是「至愛圩場」
我們剛走進來
一邊的小販就熱情招呼我們幫襯
至愛墟場的街道
沒有民治大街和廟前直街的寬敞
加上沿路兩旁都擺有地攤
兩三個人同時並排走都顯得艱難
現在還有多少人
會提著油桶來買鮮榨的花生油呢
水族館都有呢
以前長輩總說「趁墟」
但那時候的趁墟日子
一定比現在熱鬧多了吧
中市外約大街則是住宅區較多
很多宿舍樓都在這裡
居民樓下也有各式商店
賣水果的、賣五金的、賣日用品的
還有各種南北小吃店
比起中市的其他樓房
外約大街上的住宅樓要嶄新許多
住宅樓下堆滿了雜物
也不知道多久沒有清理過
老人家拖著孫女的背影
怎麼看怎麼有愛
10元一次的理髮
估計也只有在老城區的巷子中才能找到了
接近傍晚用餐時間
小食店裡的員工與送餐員都忙碌了起來
中市走到了盡頭就是花蕾路
出口處還有芳村中市的指引
教育界出了多少經典的教育口號
這也是其中一句
街坊們以前都管這裡叫「食街」
經過這麼多年
有餐廳倒閉,也有餐廳新開
這家怡樂幼兒園已經開了好多年了
很多在芳村的90後應該都有印象
那些年在幼兒園調皮搗蛋的童年時光
那個總是在你身後替你「執手尾」的老師
不知道你還記得多少
來源:遇見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