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潛心雕刻三十餘年 他專為蛐蛐打造「容身之所」

潛心雕刻三十餘年 他專為蛐蛐打造「容身之所」

夏末秋初,草叢間偶有蹦跳的蟋蟀,也稱「蛐蛐兒」,賞玩鳴蟲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文化生活。中國的蛐蛐文化由來已久,京津一帶尤為盛行。在養蟋蟀的過程中,最有講究的要數「蛐蛐罐」,天津雕刻匠人徐志華的作品廣獲認可,一件鏤空工藝的陶制蛐蛐罐,他要潛心做上近兩個月的時間,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和靈魂鑄入其中。(圖文/張靜哲)


從動畫製作到專註於製作蛐蛐罐,將近三十年手工藝的摸索堅持,徐志華笑說,自己也屬於所有時代都經歷過的「60後」了。蛐蛐罐面向的受眾往往是「圈內人」,市場有限,也就決定了做這門手藝的匠人少之又少。「依靠這個生活的確很難,」徐志華說,自己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憑著對雕刻的熱愛,加之對於鳴蟲文化的深入了解,他在這一行堅持了三十餘年。

蟋蟀的壽命大概在一個季度左右,用來存養的「蛐蛐罐」卻因工藝精美常被用來珍藏,早年間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徐志華看來,這是一種接地氣的「草根文化」,雖頗有爭議,但在泥罐雕刻上卻可以施展藝術性,「我的初衷也是想豐富蛐蛐罐的樣式,加強工藝性,興趣也是得以堅持下來最有力的推力。」


拉坯、陰乾、設計、打稿、雕刻、燒制,一件不大的蛐蛐罐要經歷多道工序。徐志華製作的蛐蛐罐大多以澄漿泥罐為主體,利用線雕或鏤空雕刻的技法加以細緻描摹,風格大多以中國傳統元素為主,典雅沉穩,極具古韻。徐志華介紹,平面美術是雕刻的「基礎功」,掌握陰影關係、明暗對比,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創作,才能雕刻出極具特色的作品。

「我們做陶瓷的常說,作品放到窯里,天人一半,」由於泥罐對於溫度的要求極其嚴格,非常容易因為溫度偏差將泥塑燒裂甚至全部碎裂。徐志華回憶,自己也曾經歷過,兩個月的心血付諸東流,他苦笑,「某種程度上,做這一行也能鍛煉心理承受能力。」


在徐志華的工作間內,零散陳列著幾件作品,他笑說,自己的作品大多被人收藏,而且一件工藝複雜的蛐蛐罐製作周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這一行做了這麼多年,也不過創作了二三十件鏤空的雕刻作品。」有些時候,手藝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孕育作品,這也是一個注入生命的過程。

手藝人,這三個字代表著手工技法、藝術品味和人性根本,徐志華這樣分析,他覺得,好的作品無需太多「炫技」,但唯獨不能缺少靈魂。無論何種材質,雕刻始終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徐志華認為,人生和雕刻很像,學會拋棄掉一些多餘的、沒有意義的雜質,剩下的才是精華。追求極簡,堅持自己所愛,或許這才是手藝人最令人觸動的精神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津范兒 的精彩文章:

甜蜜蜜!天津「糖畫大爺」用糖做立體花樣

TAG:津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