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糾纏不清的幽門螺桿菌

糾纏不清的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上消化道炎症、潰瘍、腫瘤的罪魁禍首,與人類有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常常以此消彼長、失而復還為特徵,反覆消失又會反覆的複發,甚至令很多人束手無策。

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年,德國的一些解剖學家就發現了胃黏膜有螺旋樣細菌存在,他們曾經試圖分離培養這種細菌,可惜沒有成功,後來慢慢的就被人們淡忘了。大約20年後,義大利的一位博士也觀察到胃黏膜表面有一種螺旋狀的細菌存在,可惜他也沒有更進一步研究。1899年,波蘭的Walery Jaworski從灌胃液中發現了螺旋狀細菌,他稱之為小皺弧菌,並猜測這可能是胃炎的致病菌,於是成了第一個提出這個學說的人。

直到1975年STEER博士發表在臨床病理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胃黏膜中的這種螺旋狀細菌的存在,並命名為幽門螺桿菌,對幽門螺桿菌的研究開始火熱起來。

幽門螺桿菌寄生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的組織中,研究發現大約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它們可以導致慢性的胃十二指腸粘膜水腫、炎症、潰瘍等病變,出現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以及飢餓痛等,常伴有其它不適的癥狀,比如噯氣、腹脹、反酸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反覆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

通常認為幽門螺桿菌經口感染,到達胃粘膜後定居感染,歷經數周或數月的過程,然後引發慢性淺表性胃炎,再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後發展成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縮性胃炎等,並且可以導致胃癌發生。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可以避免。

令人頭痛的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明顯的易複發性,經常治癒後不久就會再次複發,成了久治不愈的問題,很多患者因此喪失了信心,也有很多醫生也是莫名其妙,明明已經趕盡殺絕,為何還會捲土重來?

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金標尿素酶檢測、碳13、碳14呼吸檢測、快速尿素酶檢測、胃鏡標本細菌學檢測等方法而被檢出,臨床最安全的方法是快速尿素酶檢測。

碳14檢測速度快,假陽性率較低,所以使用也很普遍,但是因為有一定的放射性,使用相對局限,對孕婦、小兒以及備孕期的人群應該慎重選用。

其實,幽門螺桿菌並非特殊耐葯菌,常用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比如克拉黴素、左氧氟沙星、羥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碳酸鉍膠囊、阿莫西林等都很敏感,配合質子泵抑製劑奧美拉唑治療,單次治癒並非難事。只是幽門螺桿菌很多人只知道單純藥物治療,卻根本不得法。

這是一個通過消化道進食傳播的細菌感染,可以通過「糞-口」途徑和「口-口」途徑進行傳播,所以要求患者本人必須經常保持好個人口腔清潔衛生,同時需要所有與患者經常共餐的人同時一起治療,不然即使治癒了,也會很快又被傳染而複發。患者自己必須做到單獨使用固定餐具,每次餐後餐具都要煮沸消毒,這樣治癒就容易多了。

健康人也應該做到盡量減少與患者聚餐,最好實行分餐制,保持口腔健康衛生,不喝生水,生吃蔬菜水果要徹底清洗,餐具也應該經常消毒,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最佳方法。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請隨手轉發,傳遞健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仲威振教授醫療平台 的精彩文章:

不要把帶狀皰疹治療複雜化

TAG:仲威振教授醫療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