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你眼裡是危機,在別人眼裡可能是機會

在你眼裡是危機,在別人眼裡可能是機會

你在街上遇到領導,喊了聲:領導好。領導可能聽不到不理你。有些人可能不當一回事,但有些人可能就會想:

領導為什麼不理我?是不是最近表現不好,惹領導不高興了?他會不會記我的過?過兩個月要年中考核,會不會出問題?是不是該登門拜訪一下?

如果自制力差一點,很可能一整天下來,就都陷入這種胡思亂想的怪圈之中。

這些內心活動,你是不是很熟悉?

會議上,被當眾叫起來發言,總是戰戰兢兢,擔心:「我會不會表現得很差?會不會讓這麼多同事、領導看不起?」

和朋友聊天時,不小心講錯了一句話,一直耿耿於懷:「壞了,她會不會一直記著這件事?」

被安排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任務,一直輾轉反側,把事情過了一遍又一遍,念叨:「萬一我搞砸了,怎麼辦?」

……

我強調過一個觀點: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往往並不能如實反映現實,它會受到我們認知、信念、思維框架等等因素的扭曲。

這些東西折射到「認知世界」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種種「內心活動」 —— 亦即所謂的「內心戲」。

於是,我們有了種種癥狀:

社交恐懼症:將社交能力跟個人價值綁定,認為無法流暢表達、舌燦蓮花,就說明你這個人能力不足;

冒名頂替症候群:對自己缺乏自信、底氣不足,認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只是湊巧和運氣,時時刻刻擔心別人發現自己「並沒有這麼厲害」。

「胡思亂想綜合征」:一點小小的風吹草動,就開始抑制不住地聯想:他為什麼會不理我,這說明了什麼,意味著什麼……開啟一連串的「應激反應」。

……

在這些內心活動的主宰下,我們誠惶誠恐,每天都活在壓力里,常常覺得筋疲力盡、畏縮不前,一回到家就什麼都不想干。

但是,這些內心活動真的成立嗎?

在 2005 年的一篇論文中,阿爾伯特·艾里斯提出了三種由認知偏差形成的「核心信念」。

他認為,正是這三種信念,導致了我們跟別人交互中,絕大多數的煩惱。

這三種信念是什麼呢?

1. 「無論任何情況,我一定要完成重要任務,並得到他人的認同,否則我就是一個不值得尊重、不值得被愛的人。」

2. 「無論任何情況,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我,否則他們就是卑鄙無恥的小人。」

3. 「我所處的任何情景,都要依照我要的方式進行,立即滿足我的慾望,且不會要求我付出太多東西。否則我就無法容忍。」

不要覺得它們看起來很羞恥 —— 實際上,它們廣泛存在於許多人心中。只不過有些能夠控制,有些比較難以控制罷了。

實際上,除了少數病症(比如抑鬱症、雙向障礙),其他很多現象,都只是源於我們內心錯誤的解讀,以及不恰當的信念罷了。

想像一下: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嚴苛的環境下,缺少肯定和鼓勵,無論他取得什麼成績,父母都會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並要求他繼續進步,會導致什麼後果?

很有可能,他會成為一個向外物尋求肯定的人。

一方面,他有證明自己存在感、強化自尊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做到獨立。那麼,他的思維模式很可能會傾向於「依賴性自尊」—— 亦即通過外在的肯定、對比和優越感,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表現在外表上,就是用外物的肯定來掩蓋自卑。比如討好型人格、冒名頂替綜合征,背後的原因,都有一定可能來自於這種成長環境。

再想像一下:一個人,從小就是家庭的寵兒、學校的中心,科科都是第一,一直生活在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艷羨之中,那麼,會怎麼樣?

很有可能,他會成為一個「不肯直視失敗」的人。他會習慣這種「成功的感覺」,並將其內化,從而營造出高於實際水準的「自我」。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有很強的得失心,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點點不足,讓這個「自我」跌落。

他可能會錙銖必較,樣樣都要勝過別人,為了目標可以不擇手段,等等。

在這些情況下,他們的「內心活動」,都會受到長期以來信念和認知的塑造。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在他們眼中,很可能會非常嚴重。

這就是一種「自動化思維」,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解讀。

同樣,如果你恐懼於人際關係,很有可能是因為對外貌、聲音、口頭表達等不夠自信,再結合自尊和其他因素,一直生活在擔憂和自卑之中。導致碰到類似的情景,你立刻產生的、聯想到的,都是過往失敗的經驗。

這也是一種自動化思維,一種不恰當的、被歪曲了的「信念」。

這些信念外顯出來,就是最開始那些「喃喃自語」—— 我會不會搞砸?我真的能做到嗎?我要是出醜了怎麼辦?別人一定會笑話我……

它們是先於理性的。當你面臨一個熟悉的場景,這些信念就立刻被激活,發揮作用,從而使你裹足不前、難以冷靜思考。

所以,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並非真的是我們面臨的困境,而是我們心中,對這些困境的恐懼、挫敗感和不自信。

這些因素,會盤旋在我們內心中,成為我們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塑造和扭曲著我們的認知。

這就是許多壓力和挫折感的來源。

那麼,如何破解這種情況,找回生活中的幸福感呢?

這需要刻意的鍛煉,用新的信念和習慣,去取代原本這些信念,你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我會從兩部分來闡述,分別是鍛煉方式,和鍛煉的內容。

先聊聊鍛煉方式。

我將其稱為「FESU法則」。

它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1. Focus / 聚焦

「不當信念」有一個特點:它們是無意識的,是大腦默認調用的認知框架。

什麼意思呢?在長期的生活中,有許多信念不斷得到重複、強化,乃至大腦已經完全接受了它們,於是,大腦把它們變成一種習慣,用它們來解讀和「翻譯」外在的事物。

這就是自動化思維,亦即不當信念起作用的方式。

這種模式,可以大量節省我們的認知成本,但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些信念根深蒂固地紮根在我們心中,不斷影響著我們。

所以,要克服這些不當信念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到它們。

這就是「聚焦」:當你感到這些「不當信念」正在心中萌發、生長時,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告訴自己:我正在用不恰當的信念,去解釋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是不對的。

亦即是說:不要下意識地「調用」它們,而是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念頭對不對?為什麼它們會直接出現在我腦海里?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它們?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一切的基礎。

2. Easiness / 放鬆

大量的「不當信念」和「自動化思維」,它們所導向的都是什麼呢?是過往負面、失敗、不愉快的經驗。

這是當然的:如果導向的是正面的體驗,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你也不需要去修正它們了。

比如:

公開演講前夕,閃過你眼前的,可能是自己曾經紅著臉、結結巴巴、想講話卻講不好的畫面;

跟別人聊天時說錯話,縈繞在你心頭的,可能是曾經跟朋友因為一個小誤會,導致鬧矛盾的回憶;

被安排到一個重任時,第一時間閃現的,可能是曾經搞砸了某個任務,被領導當眾批評的經歷;

……

這些經驗會不斷強化我們的「不當信念」,所以,不要讓它們有機可乘。

每當你的眼前「閃回」這些不愉快的記憶時,告訴自己:它們已經過去了,要堅決把它們拋棄。

試一試深呼吸(比如4s呼吸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用正面的記憶 —— 比如聽眾的讚譽、領導的表揚、朋友的肯定,來代替這些畫面。

這可以有效地讓自己放鬆下來,慢慢調整和改善自己的狀態。

3. Switch / 轉換

「負面經歷」是不當信念的基礎。在第二步緩解它們之後,我們就要對信念本身開刀了。

如何改變這些不當信念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意識地轉變思維,用正面的、有效的信念,來取代這些習慣性的舊信念,對事物進行理解和解讀。

具體有哪些轉換信念的方式呢?下面會講。

這是整個 FESU 法則的重點,也是轉變思維方式最核心的步驟。

4. Update / 更新

用全新的、正面的信念,代入到情景中,去解讀事物之後,接下來,就是不斷地重複、強化,乃至把這個新的信念內化,徹底「替換」掉舊信念。

這裡,可以參考我在如何養成好習慣?秘密全都在這裡中提到的「黃金法則」。

通過建立自己的線索和獎賞,來不斷強化新的信念 —— 這個由我們主動選擇的「慣常行為」。

這就是一整套直面內心,找到不當信念,並對其進行修正和替換的過程。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鍛煉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斷扣問內心、完善不足的能力。一開始可能很難做到,不要急,慢慢來,這絕非朝夕之功。

改變思維方式是困難的,調整一直以來的信念,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隨著刻意運用 FESU 法則,你會慢慢感受到:過去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開始有了轉變,開始顯得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你要做的就是,在鍛煉、實踐和反饋之中,不斷微調和完善,把它變成一個習慣,乃至最終,成功替換掉這些不當的信念。

比如,你們團隊完成了一項工作,你覺得自己居功闕偉,但在總結會上,老闆點名表揚了幾個人,其中沒有你 —— 你會不會感到很憋屈,覺得很不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正向的「控制思維」,可能是什麼樣的呢?

1)這個表揚是跟期望掛鉤的。老闆沒有表揚我,可能是因為他對我的期望本來就很高。

2)這個表揚只是鼓勵,跟實際獎勵無關。實際獎勵(比如獎金)還是跟結果掛鉤。

這樣一來,你心中產生的一點小小波瀾,就能立即平復。你甚至能夠發自內心地為這幾位夥伴鼓掌叫好。

但是,如果你任由「自動化思維」起作用,你可能就會這樣嘀咕:

老闆是不是故意給我穿小鞋;

老闆是不是看不到我的功勞;

這會不會影響我後面的獎金;

……

煩惱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下面,分享3個有效的思維技巧。

1. 識別和記錄自動化思維

任何時候,當你產生不良和負面的情緒時,問自己: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並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

如下圖:

在中間的格子里,填上那些你沒有覺察到的「自動化思維」。

比如,回到第一段「被老闆批評」的場景,就可以填上:

大家都知道這項工作是我負責的

這麼簡單都搞砸了,顯得自己很無能

如果跟他們說話,會不會被他們鄙視?

諸如此類。

2. 用控制思維替代自動化思維

當你明確辨識出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之後,對於其中一些無效的思維 —— 亦即於事無補,反而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思維,可以進行主動干預,嘗試用正向的「控制思維」去取代。

比如:下班前夕,老闆突然交了項任務,要求明早上班前完成。

一般情況下,你會感到沮喪:「沒有兩三個小時搞不定,這下又要熬夜了」。

但是,你發現了嗎:無論你是否沮喪,這項任務總是要完成的。你的沮喪不會帶來任何正面作用,相反,只會干擾你的注意力,影響你的狀態,讓你耗費更多的時間。

所以,當你覺察到這一點,就可以嘗試控制自己的思維,告訴自己:

我應該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早點搞定。或者,我先做一部分,明天交給老闆,剩下的明天再弄?

這樣一來,無論結果能否實現,你都能夠迅速擺脫情緒的影響,將精力投注在工作上。

3. 積極的自我對話

艾里斯提出的三種信念,來源自哪裡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不自信。

因為不自信,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是無力的,軟弱的 —— 因此,我們會要求更大程度的認同感、安全感,目的就是讓自己安心,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不妨通過「自我對話」的形式,將消極思維轉變為積極思維,一步步提高自信。

試一試:每天臨睡前,記錄下自己這一天中做得好的事情,得到的讚揚,以及一點一滴的進步。

然後,時時翻看,讓自己建立更充分、更全面的自我認知。

記住,一切的煩惱都源自我們內心。

改變這一切的鑰匙,也在我們內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億號戰略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又到了,你卻還是4年前的你?
你的眼界、你的選擇,決定你最終的狀態

TAG:百億號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