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蘇東坡是個三國迷

文史|蘇東坡是個三國迷

原標題:文史|蘇東坡是個三國迷


蘇東坡是個三國迷(上)


蘇軾被貶謫黃州之後,利用這個機會遍游三國古迹,曾去過劉備奮鬥過的地方襄陽。暮春時節的某一天,蘇軾來到襄陽一個名叫檀溪的地方,「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雖然時隔八百多年,但是他眼前似乎浮現了劉備當時倉皇逃到此處的情景:「逃生獨出西門道」「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征騎往前跳」。蘇軾此刻和劉備的時空似乎重疊了,他也在替劉備著急,幸好盧馬跳躍能力強,於是「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龍飛」,看著劉備安全撤走,蘇軾似乎也鬆了口氣。蘇軾在詩中對劉備的評價極其明顯,「西川獨霸真英主」,認為劉備是英雄豪傑。這個評價相當高,而且對於劉備的歷史遭遇也極為傷感,「檀溪溪水自東流,龍駒英主今何處」,字句中透露出惋惜之情。


然而,這首詩的藝術高度比《念奴嬌·赤壁懷古》遜色多了。不管詩人的主觀態度對劉備有多麼敬仰,但是礙於此詩僅限於敘事,沒有大力度地渲染,缺乏「大江東去」「捲起千堆雪」的雄壯畫面,因此劉備的藝術形象也比周瑜黯淡許多。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因為再偉大的詩人也不可能每部作品都能達到巔峰;二是因為當時在檀溪,沒有大江澎湃東去的外景激發,因此豪情稍減,難有力作。就只好委屈一下劉備,讓周瑜在藝術的長廊里占點上風,這似乎跟蘇軾的主觀態度沒什麼關係。


蘇東坡是個三國迷(中)


在大名鼎鼎的《前赤壁賦》中,蘇軾想起當年曹操大軍下江南的情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如此氣勢磅礴,浩浩蕩蕩,好不威風。然而,東風一來,赤壁一把火,曹軍倉皇北撤。因此《前赤壁賦》感慨:「而今安在哉?」這氣吞萬里的大軍現在又在哪裡呢?橫槊賦詩的曹孟德又在哪裡呢?在《前赤壁賦》里,蘇軾對於曹操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而是透過曹操的形象,描述歷史的蒼涼感,抒發心中的沉鬱。


在《魏武帝論》里,蘇軾說「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為什麼呢?蘇軾引用史上的案例,說曹操過於重視劉備,輕視孫權,導致赤壁大敗,「重發於劉備而喪其功,輕為於孫權而至於敗」,打劉備的時候,準備充足,用力過猛。而對於東吳,卻過於輕視,不看在眼裡。正因如此,蘇軾筆下的曹操是一個風格蒼勁的藝術形象,主要用來寄託歷史滄桑之感。若說誇讚,沒有達到劉備的高度;若說羨慕,沒有達到周瑜的境地。當然,這未必說明蘇軾重視周瑜、劉備而輕視曹操,而是他遊歷的三國古迹是在東吳境內,是曹軍折戟之地,周瑜、劉備當然要佔點便宜。


蘇東坡是個三國迷(下)


可以說,所有詩詞當中關於周瑜的形象,沒有比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更美好的了。周瑜,是蘇軾詞作當中的顏值擔當,理想擔當,也是霸氣擔當。大江東去也好,江山如畫也好,小喬初嫁也好,捲起千堆雪也好,檣櫓灰飛煙滅也好,這些都是為唯一的主角周瑜做陪襯的。雖然蘇軾游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但他筆下所描繪的是如假包換的赤壁。在這裡,整個三國史濃縮成了一部周瑜史,所有的三國英雄都彙集成一個形象:周瑜。這正好可以說明,周瑜為什麼形象如此完美高大,因為他熔鑄了整部歷史,全部英雄。


當然,這和周瑜的實際情況有關。在赤壁之戰中,他是江東抗曹的指揮主將,且當時才三十三歲,年輕得志,意氣風發。他還是三國史的顏值擔當,青春擔當。史實的基礎,主觀的寄託,塑造了一個無比高大和完美的周瑜。對於東吳的英雄,蘇軾情有獨鍾,除了力捧周郎,蘇軾還將自己和孫權合二為一,這就是另一首詞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在「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的磅礴氣勢當中,孫權的形象呼之欲出;「親射虎,看孫郎」,蘇軾此刻覺得自己就是三國時期那位策馬射虎的英雄孫權。可能是因為孫權正當青春年華,坐鎮江東,引發了蘇東坡關於建功立業和青春韶華的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特別話題|《點石齋畫報》中失真的甲午戰爭
文史|世界遺產與土司遺址的制度價值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