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我給老闆發了3條60秒的語音!

今天,我給老闆發了3條60秒的語音!

今天,我給老闆發了3條60秒的語音!

昨天,朋友轉發給我一篇10萬+的公號文章《中產階級那些難以啟齒的煩惱》,其中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呃……雖然長期以來,我在使用微信中也更加傾向使用文字溝通+表情包,往往遇到群里數十條的語音對話乾脆就略掉,但確實沒有考慮過「文字和語音誰更有高級感」的問題。

於是,我搜索了一下市面上的分析和答案,比如—

A1:學歷越高,越愛文字

A2: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A3:操作不便,轉換困難

我又梳理了一下知乎上的十個答案,

基本上全是pick文字的——

A1:環境不適合發語音,語音適合在私密的環境發給親密的人。

A2:不了解對方接收信息的環境,是否適合播放語音。

A3:文字閱讀更迅速,聽語音很累。

A4:出於「隱私+禮儀」的考慮

A5:語音不方便時候查找信息,給工作帶來不便

A6:語音中冗餘信息過多,60秒信息可能關鍵信息只有5秒

A7:語音信息更費流量

A8:語音信息無法讓接收方第一時間評估信息重不重要

A9:自己曾公開場合誤放語音信息,還曾因此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A10:說話多費勁啊,還得出聲兒。

最後這個答案,我想會更多擊中利用微信辦公,但是內心是有深度社交恐懼症的你我他。至少在我六年的工作生涯中,送出去的名片不超過兩位數,而掃來的好友卻很多。對一個不熟悉的人,用文字的方式,簡單+簡潔。這個階段的社交選用語音確實有點尷尬。首先,稱呼上就是一個麻煩。叫先生小姐的,容易生份,叫名的疊字,又怕太過親密,叫姐叫哥又怕把對方叫老了。最後選擇了叫「親」,這種叫法可能是最普遍但是我內心最抵制的,每次有人這麼叫我的時候,我都會OS「你干過淘寶客服吧?」下回,我可以單獨把這個「親」的溝通場景和注意事項拿出來說說。

而在其他一些論壇上,我找到的結果是,頻繁發語音的人通常是自私、年紀大、沒文化,常見於七大姑八大姨親友群。此外,還有人認為60秒的長語音給人的心理壓力最大。

當然,在某種時候,也有人更加傾向發語音而不是文字

比如你的微信不想被人截圖留作他日之用

比如你就是想跟男朋友膩歪膩歪

比如你考慮到爸媽眼花,就是想聽聽你的聲音

雖然我在各種答案中沒有發現所謂「文字和語音誰更有高級感」,但是梳理下來,確實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地方:

Q1:文字vs文字的溝通關係中,外部很難評估出誰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但文字vs語音的溝通關係中,確實語音會顯得掌控力更足。因為在語音播放的時候,你是單向度接受的過程,你沒有辦法像電話那樣去直接回應或切斷,聽語音的過程,更像是在接收一條語音命令。

Q2:傾向使用語音的人,多半是為了省事,所以從自己角度考慮問題會比較多,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發送信息的效率,而不是信息傳播效果。而傾向使用文字的人,多半喜歡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接收信息時的場景,但有一定的社交恐懼症,能微信解決的絕不電話溝通。

Q3:爸媽可能會考慮你在上班,不方便聽語音,而選擇帶著老花鏡寫文字或語音轉文字的方式給你發微信。而你通常是因為懶得打字而回復了語音。

回到文章一開頭的那個故事

雖然主婦很矯情,但是內在邏輯我們可以去思考。語音是一種強迫性較強的溝通,微信語音無法快進,所以60秒語音實際上會佔用接收方60秒時間。即使轉換成文字,花費時間也比直接發文字所消耗的時間更長。文字更加直接,一目了然,處理信息佔用的內存少、效率高,語音則耗時長,動用能量多。但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帶情感。但如果聲音不好聽,強烈不建議。顯然,主婦覺得自己的時間更寶貴。

寫到這裡,我覺得應該測試一下今天的研究成果。於是,我給老闆發了3條微信語音,是60秒的那一種哦~

……

老闆回復說,超過3秒的語音她都直接轉成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商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TAG:媒商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