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 陳四益:臉譜

戲 陳四益:臉譜

看戲,我說的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識得臉譜。至少要大體知道;臉譜的象徵色彩,如紅色表示忠耿,黃色表示幹練,白色表示陰鷙,黑色表示憨直,綠色表示兇狠,藍色表示桀驁,紫色表示忠謹,金色表示超特,而臉紅的忠耿之士到了老年,氣血已衰,便只能用粉紅色了。懂得這些,一個人物一上場,便不致弄錯了他的角色類型。

臉譜的起源,有人追溯到初民的文身,有人溯源於巫覡的舞蹈,無妨各備一說。我則猜想是因為廣場的演出,不如此,遠處觀眾無法辨認台上的是張、王、李、趙。面具固然也可起此作用,但戴上面具既不便於動作,又遮蓋了面部所有的表情,所以臉譜才取代了面具。形式產生了需要,如此而已。

不過,臉譜的好處也有限。類型化的結果,是把人簡單化。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儘管明清兩代的戲曲的行當已經漸次細化——如宋元時代的凈丑已細化為大凈、副凈和小丑——但臉譜仍不過那麼幾張。人物的臉譜不過一十五種,以有限的臉譜來套無限的人物性格,削足適履是避免不了的。

生活中的人,實在太複雜了。道貌岸然的君子,容或是奸刁促狹的小人;烏紗朝服、氣象端莊的大臣,其實是竊奪國帑、貪贓枉法的大盜;不學無術的混混兒,居然執掌著翰林院;莊嚴神聖的佛殿道觀,竟成了納垢藏污的所在,而應屬三花臉的人物中,倒也不乏忠藎才智之士。臉譜化的戲曲實在難以勾畫出生活的無比複雜與多樣。更何況廣場演齣劇場化以後,加之現代的音響與燈光,以及望遠鏡的發明,使觀眾產生了觀看演員面部細膩表演的需求,他們不在滿足於遠遠地看個大略情形。或許這是因為這個緣故,後起的地方戲曲,大抵都不用臉譜了。

今天的人,不是生活在偶語棄市的專制時代,他們更喜歡戲劇能把生活的真實揭示給人看,把種種的假面(包括臉譜)剝開給人看,以防被各種忠貞、神聖、莊嚴、賢明或別的什麼臉譜將真相瞞過。如果這個判斷不錯,那麼臉譜只怕也只能作為一種歷史的遺迹保留在傳統的劇目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者維摩詰爾 的精彩文章:

金克木:只有一頭的棍子
郭良蕙:真假辨分明

TAG:行者維摩詰爾 |